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理財的12道陰影

月光族陷阱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5-03-27

瀏覽數 10,100+

理財的12道陰影
 

最近電影《格雷的50 道陰影》暴紅,人生除了愛情之外,理財大概也是陰影之一。什麼是理財陰影?說穿了,就是思考謬誤帶來的心理陷阱,讓人誤以為賺到了,實際上卻常無助地聽任自己受到大腦邏輯缺陷的擺布。

●明明花錢很謹慎,卻老是存不了錢?

●才剛爭取加薪,存款數字卻沒有增加?

● 避用信用卡,但大鈔一找開,不知不覺就花光?

● 看到流行商品、團購活動,心裡也想參一腳?

●投資時,要等大家都說好才安心?如果上述問題,你有一個答案是Yes!那麼,不要懷疑,你很可能正籠罩在理財陰影裡,而不自知。

在我們許多看似正常的財務決策背後,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理財陰影,一道一道減損理財的成果、一道一道衝擊投資的績效,以為是經過精打細算的安排,往往卻不知不覺蒙受了損失。要一夕變成有錢人,可能得向宇宙下一個中樂透頭彩的大訂單,容易幻想,卻不容易實現;但要避免成為月光族,卻能從打破理財陰影,建立富有體質開始。你知道自己身上背負幾道理財陰影嗎?洞悉它,才能避開它:

理財的4道陰影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aler)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他認為,除了錢包這個實際帳戶外,人的頭腦中也幫自己開了一個心理帳戶,然後在心裡對金錢做不同的計算,這也導致一些自認花錢很小心的人,老是存不了錢。

1 意外之財不是財: 在心理帳戶中,我們會習慣賦予金錢不同的價值。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般人對辛苦賺到的薪資和平白收到的禮物,通常有不同的價值感。

像是樂透的彩金,或是公司突然加發的獎金,如果金額不大,很容易就信手花掉;但如果是工作賺來的薪資,反而捨不得隨便亂用。

會造成這樣的差異,就是前者在我們的心理帳戶中,被歸類成「意外之財」,既然本來就沒有這些錢,因此,失去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後者卻是自己辛辛苦苦加班熬夜賺來的,這些錢會被更謹慎對待,多數用在生活中被規畫的選項上。

2 小錢不是真的錢: 畫分心理帳目的習慣,有時也會根據某一筆金錢的總額大小,而採用不同的對待態度。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買房、買車時,都會多方比較,主要就是因為單筆金額很高,心理帳戶會啟動精打細算雷達,發出搜尋指令;相反的,如果在買衣服、居家雜貨等小東西時,因為花出去的錢很小,反而容易掉以輕心,小錢,變得不是真的錢。

這些隨意花出去的小錢,正是造成理財漏洞的陰影。想想看,我們一生可能才1-2 次買房機會,買車頻率雖然高一點,一般來說也只有3-4 次,可是卻每天或每週都有買小東西的機會,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小錢讓人失去警覺,幾年下來,卻是很大一筆錢。

3 皮包裡不要放大鈔: 墨西哥有句諺語:「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照顧自己的零錢,至於大面額鈔票會自己照顧自己。」這句話講的正是「大鈔效應」的現象:花掉一張千元大鈔的機率,會比花掉10 張百元鈔的機會低。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主要是一旦把大面額的鈔票換成一張張小鈔或硬幣時,人們會覺得錢的價值變小了。但事實上,千元大鈔就是1000 元,10 張百元鈔也是1000元,這道理財陰影會讓我們低估小面額紙鈔的價值,花用時過於慷慨,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一把千元大鈔找開,一下子就花完的原因。

4 加薪一定增加收入: 你以為跟老闆爭取加薪,薪水一定會跟著成長嗎?答案是不一定。上班族的薪資所得是以總價來呈現,但實際所得卻取決於個人的所得稅率。

舉例來說,年收入140萬的人,每月加薪1萬元,適用所得稅率將會由原本的12%,變成20%,每年要支付的稅金會多出不少,無形中吃掉加薪的幅度;而薪水少一點的人,加薪後如果所得稅率沒有變化,反而實拿的薪水比較多,這就是經濟學家說的「淨工資幻覺」。

我們對賦稅的感受強度,往往低於實際效應,即使加了薪,實領薪資不一定比想的多,想要不受淨工資幻覺之苦,理財時,也別忘了掌握稅收負擔,了解自己的薪資淨所得。

消費的 4 道陰影

5一起買最划算: 在原始部落中,如果有一群人從你背後超越,向前奔去,此時最好想都別想,跟著跑就對了!這是長久的生存法則留給我們的經驗:這麼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定有他的理由!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因此,在消費時,看到大家都在買,你是不是不知不覺也會跟著一起下訂單,事後才驚覺,自己為何買了這樣東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上班族公司有團購時,明明自己不需要,還是想要湊一腳,這樣的消費從眾行為,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一點一滴消耗你的財富。

6我習慣這麼做: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來展開美好的一天嗎?你有沒有想過,或許自己並沒有那麼愛喝咖啡!

我們會從眾參考別人意見,很多時候也會參考自己的意見。尼爾‧馬丁(Neale Martin)在《習慣決定一切消費行為》中指出,人們95%的(消費)行為來自習慣。每天一杯咖啡、飯後就是要一杯飲料、週末一定要出門用餐、上班老是愛搭計程車⋯⋯,人們經常無意識被自己的習慣制約,無形中理財陰影就找上門。

在這些稱之為「自我因循」行為背後,其實很多不是真心想要的需求,卻讓你的錢滴滴答答流失,但一腳踢開壞習慣有用嗎?不!最好的方式是用新習慣去取代,像是把外帶咖啡改成自己沖泡;提早出門坐公車取代揮手叫車,讓想做的事取代掉那些無意識行為。

7避開最高價才聰明:如果你想買房,第一次聽到的價格是每坪80萬,當房仲介紹下一間每坪只要70萬的房子時,你會不會心動?

這個消費市場常用的「定錨效應」,會先以高價商品侵入你的腦海,無形中幫你的購買決策定了一個較高價格的比較基準,即使避開高價,選了中間價位的商品,最後消費出價,也可能遠遠高於當初的預算。

想要避免受到定錨效應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定錨,並且往有利自己的方向拋去。像是進入賣場前,就先對價格有一定了解、自我定錨,這樣一來,即使銷售員不斷用高貴商品影響你,也不會讓你失控買下不在預期內的商品。

8 撿便宜省最多:看到限時、限量商品就手滑?

遇上百貨公司在跳樓大拍賣、買一送一花車、限量專屬⋯⋯等字眼,你是不是就少了自制力?這其實是「反射效應」在作祟,讓你在「確定買不到」的失望跟「雖然要花錢,但以後可能用得到」的賭一把心態間,做出選擇。

「反射效應」帶來的理財陰影,就是消費時失去理性,願意承受大風險來賭一把,小則買了穿不到的衣服,大則成為擔心房價繼續漲價,不顧一切先買了再說的屋奴。要抵抗「反射效應」,最好的方法是先暫時離開那個環境,別讓自己只陷入買與不買兩種選擇。

投資的 4 道陰影

9 跟著市場投資最安心:你如何決定是否進場投資?根據統計,大多數人投資決策都不是參考書報雜誌或電視媒體,而是受到周遭人際關係的影響。因此,當股市熱絡,一片樂觀、好消息圍繞之時,連平常沒有在關注股市的投資人也會被上漲行情所吸引,在這樣的氛圍下,便會讓人產生買進股票是安全的錯覺,高點,往往也因此伴隨而來!

巴菲特曾在一封給股東的信裡提到:「股價上漲都會損害你的利益,股價低迷不振反而會增加你的利益。」就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說,股票的股價下跌,反而對投資有利。

10 輸1 萬比賺1 萬痛:比賽時,先輸掉1 萬元,後來贏得1 萬元,你會更容易記住哪一種感覺?經濟學家泰勒證明,人會同時在大腦中記憶虧損與收益,但不會簡單地將兩者抵銷,反而會更清楚區分,當金額相同時,少賺比多賺的心痛還要強上許多,這正是大腦內自動產生的「損失趨避」作用。

「損失趨避」是讓人們小心風險,但總是牢牢記住損失的慘痛,一旦過度看重虧損,在處理財務時,就容易犯下高估短期損失風險、錯失長期獲利良機的操作錯誤。當你在該把錢放在儲蓄還是投資間兩難時,不妨把眼光放遠,想想自己最後的理財需求目標是什麼,該用什麼方法才能達成。

11 拉回就是好買點:投資時,你會選擇一張股價從100 元跌到80 元的股票?還是一張從80 元漲到100 元的股票?

大多數人買東西喜歡便宜一點,而會選擇前者。你會聽到「100 元都在買了,80 元為何不買?」、「難得拉回,一定要買進。」等等的說法,問題是,什麼叫便宜?於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搜尋一個參考點,因此從100 元跌到80 元的股票,參考點是100 元,買了,彷彿就撿到便宜。

不過,行情往往會證明,參考點只是心理上的虛幻標準,而不是獲利保證,當股市來到高點,產生獲利落袋為安的換股操作衝動,或是股市一瀉千里直奔低點,想要沿路撿便宜時,都別忘了,把參考點的緊箍咒拿掉,跟理財的投資陰影說拜拜。

12 每個籃子都該放不同的東西:一套多元配置的投資策略,最能分散風險?這句話說對,也能說不對。

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善於防範風險的投資人,總會傾向平均分配投資標的,卻沒注意選擇的投資產品。因此,即使明明分散了標的,有時經常買到十分類似的產品,像是買了中國基金,又買了大中華基金或是亞洲基金,以為分散了風險,卻沒想到都買了近似的基金。

想要避開風險,重點不是分散投資金額,而是投資標的,只要注意每個籃子都放著不同的東西,才能真正避開風險陰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