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還在形成的全新世界,我們需要重新想像。
在朱平的重新想像中,企業是一個互相連結、互相支持而永續共生共榮的生意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也是一個生活與工作合而為一的實驗室。在朱平的重新想像中,微型企業是覺知商業(Conscious business)最好的方式,21世紀有才能的人,將會選擇在營利型社會企業(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開創第二生涯。
台北醫學院藥學系、奧克拉荷馬大學臨床藥學碩士、哈佛大學商學院總裁經營管理班畢業的朱平,一直在倡導「悅日人(daymaker)觀念:相信每天有意識地做讓人快樂的事,就能讓自己更快樂,讓世界更美好。
所謂的悅日人,一是要有不受傳統智慧威脅的勇氣,在大家都追求利潤極大化時,願意朝永續、快樂、找出意義的方向前進,成為一個非理性的人。
二是把人生的中斷都視為是一種機會,是生命的新起點,讓你有機會能重新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重新找到意義及真實的快樂。
三是Be the change,成為你要看見的改變,相信自己身處在一個絕對有更多可能的年代,拒絕被任何負面能量感染,讓自己跟更多積極、主動、樂觀的人互動。
朱平的重新想像,就像投入池塘裡的小石子般,泛起一陣又一陣往外擴散的漣漪。以下是他的真情分享。
做一個非理性的人
1988年我剛回台創業時,很幸運的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創業,因此也不知道創業應該有的態度,更不知道業界成功的模式及一些絕不可變的行規。我當時只有一個目的:我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凝聚一群人能將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化,一起找到工作的意義與生命的目的。
我的創業是因為我父親的過世,我一直認為這是父親給我的最後禮物,讓我能從生活的中斷中,重新找到自己,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我一直提醒年輕人,不要急著創業,一定要有生活的體驗、成熟的心智,才不會被金錢、地位、權力所誘惑,不是一定要做老闆,才能有自我實現的機會,這也算是非理性的思考吧!
無畏的信念,擁抱人生的中斷
在我們的人生成長中,穩定、順利、沒有意外、按部就班,就是一種人人稱羨的福氣。當我們被這種普世價值思考限制時,就會視任何不穩定、不順利、不稱心的事為不好的事,避之唯恐不及。
俗話說:天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那我們要如何面對這麼大的百分比?任何人生的中斷都是一種機會,是一個隱藏的祝福,讓你有機會能重新思考,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你珍惜的?什麼是你可以放下的?什麼是可以讓你找到意義及真實快樂的?
以我來講,我的人生充滿了中斷性,但每個中斷都是我生命重要的新起點。
高三時我決定從聯考甲組轉到丙組,希望能當醫生救人,結果考上台北醫學院藥學系,不是醫學系。
請思考:你有無考入不是自己的長項科系,或不知有無興趣的科系?不顧家人好友勸阻,你願意中斷,做出自行負責的決定嗎?
留美後順利考取美國藥劑師執照,但覺得人生應該有更多可能,決定中斷安穩生活,申請到德州大學牙醫學系,再過全職學生生活。
請思考:你願意放棄高薪有保障的生活,為追尋理想而從零開始?
在讀牙醫時,父親得胰臟癌過世,他讓我突然覺醒到人生是有限的,我主動退學,決定花1 年時間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
請思考:當非自主的中斷發生時,你能不急著找工作,先放空自己,給自己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再決定如何重新開始嗎?
偶然一句話讓我大悟,做生意就是熱情的分享,於是38 歲開始了人生最大的中斷—成為一個創業人。
請思考:你能從根拔起,脫離舒適環境,完全自行負責,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嗎?
在做了人生中斷的決定後,會帶來許多代價,家庭、健康、經濟都會因中斷產生變化。因此只有當你準備好,願意接受這些代價,自行負責,沒有後悔與遺憾,才能真正地勇敢做自己。
愛你所做vs.做你所愛
我發現,年輕人最大的茫然在於對「愛你所做」跟「做你所愛」不知所措。絕大多數的說法是,「做你所愛的事,你就會找到成功與快樂」,我覺得這種說法會給許多人帶來一輩子的不足與遺憾。
或許有10%的人能「做你所愛」,但我知道我不是。我是另外90%的人,不知自己愛的是什麼,僅是跟著父母的期待及社會的成功定義走。
現在台灣經濟不好,大學畢業生太多,理想工作並不好找,也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心智模式,如何在沒有選擇中,愛上唯一的選擇—「愛你所做」。
我一直認為「愛你所做」比「做你所愛」更有正向的能量,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即是那90%的一般人),將老天給我的這一手牌打好,我就是成功的人。因此「愛你所做」就是一個「準備」的必須過程,如果你能在「任何」工作中找到意義,你就會找到熱情、找到成就感。
只有當我們能打破一直追尋「做你所愛」的限制性思考時,才會開始欣賞「愛你所做」帶來的心靈解放。「愛你所做」就是「創造你自己的幸運」,就是「做自己的貴人」,就是找到「做你所愛」。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你曾有過「愛你所做」的經歷嗎?只有當你「愛你所做」時,才會用盡心力,做本分以外的事,接受多做多錯的風險,對不可能的事特別感興趣。
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
我很怕聽別人說「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Be the best you can be!」,做個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
我非常確定的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台灣之光」,我跟年輕人說,不要學習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不要認為出人頭地、讓父母以你為榮就是成功跟快樂;你應該要花時間認識自己,學習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那才是成功!
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公司,要找的不只是可塑性高、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具包容力與自省力、能帶出同事最好一面的人;未來真正要的是「快樂的人才」,因為快樂不能靠別人給,要自己創造,快樂就是做一個「悅日人」。
快樂不僅要自己學習,更是一種行動,真心且有意識地讓每個接觸到你的人快樂,你就會找到快樂,這世界也就會因你而不同。只有當我們愈早打破這種「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的迷思,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長處與長項,走上「Be the best you can be!」的人生旅途。
我一直鼓勵年輕人要「Reaching Out」,主動尋找能幫助自己的人;但務必知道,最後仍須靠自己行動。其實所有事情的答案都在你的問題中,你只需要另一種力量,讓你得以勇敢踏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