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品味」,80、90 後覺得,「名牌」不會替自己加分,「路邊攤」也不會扣分,因為他們很有自信,這就是「我」的風格。
31 歲的Joseph,上半身是名牌T恤,下半身搭配的是平價牛仔褲,雙腳踏著夾腳拖鞋,是菜市場買的「路邊攤牌」,家裡的擺設,有IKEA 的沙發,也有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的Ghost 椅。
建立品味,是因為自信,80、90 後的自信來源,其實與「知」有關,而「知」代表對自己的認知,資訊爆炸時代之下,所接收到巨量知識,所獲得的智慧和自信,混搭無數風格。
冷靜,來自網路的冷漠
自觀,是80、90 後面對外在多變環境的反動,然後在一個又一個虛擬的小空間裡,找出自己所想要的連結。
網路,是80、90 後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在虛擬空間中,他們可以對著螢幕,自由聊天、暢談想法意見,真實世界的人與人接觸,反而不那麼重要,因此也形成他們面對外界時,所表現出的冷靜沉著。
「80、90後在網路世界裡,活躍,在現實生活,反而冷靜,」獨立策展人胡朝聖這麼分析。他策畫過「粉樂町」、「藝術在河左右」等大型展覽,他打趣地形容台灣年輕世代是「網路上聊得火熱,現實中,反而酷到話不投機半句多。」
冷靜的特質,讓80、90後有空間和自己對話思考。胡朝聖觀察台灣的年輕世代,不論是創作者或觀眾,喜歡自製及觀賞網路及video新媒體,試圖在抽象的空間裡,用獨特的網路語言、無厘頭的kuso笑話,建立與這個世界的交流與連結。
在網路浪潮下,80、90後在舒適的自我小空間,冷靜且自觀地面對自己,然後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關於美,個人主義風潮下的80、90後自信地有本事各自表述。
自信,需要汲取大量資訊以後,不斷地閱讀與反芻。因此,毋須懷疑,即使是混搭,他們也能創造出獨特的無限風格。
混搭,品味各自表述
80、90後能夠在網路上,同步瀏覽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閱讀出位於全球各地的年輕人,正在做什麼,然後反芻出自己想要的品味。有品味,代表知道自己要什麼。忠泰生活開發家具事業處採購開發部經理高鄭欽指出,80、90後對設計與美的閱讀,從傳統的文字及圖片和圖像2D閱讀,再深度進入產品核心的故事,對美的理解,從原本點線面,變成有故事情緒加入的立體3D品牌印象。
「在視覺以外,80、90後想要了解更多。」高鄭欽舉例,以史塔克早期設計的Salif榨汁器為例,80、90後強調視覺上的刺激,看到Salif榨汁器的第一眼,就會被它的外星人造型給吸引,覺得它「很酷炫」,當視覺被滿足過後,便會漸漸轉向「故事」層面來了解設計,自發地閱讀設計師的用意,是為了讓這項設計,在擺放在家裡時,引來訪客的好奇與提問,進而為主客之間的情感加溫,進而可能更喜歡這件作品。
這是一個求知的世代,80、90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即使是混搭,一樣有品味,「大牌設計師的作品,同樣可以和IKEA家具放在一起,一樣有品味,」高鄭欽說。
品味,是來自「求知」的過程,所激發和累積出的個人美感,80、90後對「美」的態度,都企求經過資訊洗禮,反芻成為自身語彙,「混」出最符合個人特色的「80、90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