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冬天真是固執,都到了春天還不想離去, 直到一場大雨喝斥,才不情願地落下帷幕。然而,春天還沒把位子坐熱,年輕氣盛的夏天已占領了這座城市。無數的花朵和葉子在兩個季節爭戰中凋落。梅花、木蓮、櫻花,無法依序登場,就一股腦地競相綻放。人們還在遲疑寒冬是否消失殆盡,不知不覺中,竟已是初夏了。
我們,正在遺失春天。」
這是韓國總統府辦公室顧問及首爾大學消費者研究系主任金蘭都(Kim Rando),寫給即將進入大人行列,依然徬徨的年輕人的文章,也是寫給正要去當兵的兒子真情的告白。
在這個挫折的時代,他看見整個亞洲青年面臨了兩大難題,一是跳過的青春,一是後青春期進入「大人時區」的徬徨。本應是綻放著湛藍夢想的年少時期,卻被激烈、無情的無數考試逐漸消磨, 就這樣,某一天,我們突然被推進了大人的世界。「季節跳過了春天,人生則跳過了青春,」他說。
然而被推進了成人大門的後青春期,為生存而吶喊的準大人們,雖站在「大人時區」,內心卻停留在更尷尬的人生路口,工作和家庭、孤獨與自由、現實和夢想⋯⋯,不斷拉扯。
但,這些都是人生。自己也經歷過青春革命,原本被認定繼承法學的世家之子,與父親有無數抗爭,30 歲他才決定走自己的路當教授,47 歲才成為作家,金蘭都以自己的經驗寫成《疼痛,才叫青春》,在亞洲狂銷400 萬冊,最近的《唯有經歷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更引起廣大共鳴,儼然已成為亞洲青年導師的他,是如何看待人生路口沒有紅綠燈的「晚熟的青春」?以下是他來台接受《30》雜誌獨家專訪的精彩內容:
22K議題→
22K 低薪風暴,機會愈來愈少,夢想愈來愈小,年輕世代該如何學會自處?
在熾熱陽光下,看著緊緊黏在腳下的影子,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個像影子般甩不掉的羈絆吧! 如果什麼事都怪別人,就連雨傘上的細雪也讓你沉重。
別以為22K 只是台灣年輕人的痛,世界都很嚴重。韓國經濟非常好,但是韓國年輕人畢業薪資是88 萬韓圜,相當台灣22K,即使是義大利或歐洲, 起薪也是1000 歐元。韓國更嚴重是,高薪位子只有三星、現代少數幾個企業,90% 都是下面位子。
為什麼我說這是個挫折年代,全球經濟問題,因整個產業結構改變,工作機會變少,過去工廠生產什麼都賺錢,現在不需生產那麼多,所以工作機會愈來愈少;第二,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沒經歷過貧窮,父母凡事都打點好,碰到小挫折時,他不知怎麼去面對;第三,與年輕人消費有關,追求名牌的消費,欲望追不上錢,也會造成年輕人挫折感。
時代在改變,你可能認為機會變少,但我的看法是,時代改變,反而新機會變多了,所以找機會是第一要件,第二是世界觀。現在網路發達,年輕人20 歲不到就出國的一大堆,我們那個年代只有千分之一吧,地球村概念已經普及,你的眼界在哪裡?世界觀在哪裡?
日本有個詩人,90 歲立志,95 歲才出詩集,書出版後,進入排行榜,大賣特賣,詩人名字是柴田 トヨ, 所以日本有句話叫做「人生就是柴田 トヨ」。
她是個平凡的老太太,90 歲之前沒有什麼想法,到90 歲之後,忽然發現,我想要的是這個東西,而且她不是空想,當她決定要的時候,就去學、去實踐,之後變成一個詩人。
我建議年輕人在30 歲之前,想做什麼就去嘗試,當然也要有能力。你想當醫生、想當建築師,或是想到廚房炒菜,時間夠,當然沒問題,如果現實上不能,就不用去想。
以前人才是I 字型的,你要在短時間快速知道你的方向,決定方向後就往前衝,因工作選擇性不高,得比誰占的位置好與快,就怕比別人衝得慢。
I 字形,我稱為「電扶梯現象」,因為電扶梯你上了就很安全,所以大家快速找電扶梯,快速上去,自然的就到目的地,不需要多做思考。
但現在的人才是T 字型,你會發現年輕人有很多才能,當你嘗試過各種探索後,針對適合你的方向去深入,就是T 字型。我不建議年輕人急著去坐電扶梯,可以多去探索你要的世界,因為那裡面充滿全新的可能、全新的機會,但你得「行動」不要「空想」。
不久前,我去了青島,認識了一種竹子叫毛竹,種植之後,5 年都生不出筍,但5 年過後某個瞬間,它將以每天幾 10 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直到竄至25 米高度為止。毛竹在那5 年中並非絲毫不長,而是一直在向下扎根,為了將來的飛躍,有條不紊地在做準備,時機一到,它長得比任何植物都快。
解析自己的能力→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在變化這麼大的時代裡,我很驚訝的,是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他的能力在哪裡,不知道他喜歡什麼,不知道他要幹什麼。
現在的人,最需要的能力是「自己解析自己的能力」。
自己解析自己的能力,自己看自己的能力,自己自省自己的能力,都是同一句話,就像毛竹一樣。
除了解析自己,還需要靠書來提煉自己。讀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我被學生或是年輕人要求給建議時,我就說,請你拿一枝筆跟紙,把它記下來。
為什麼要求年輕人記,因為現在年輕人只會電子傳輸,沒有留下給自己的訊息紀錄。不要把所有訊息都寫在facebook 去告訴別人,其實應該你要寫給自己,當然兩者可以都存在,不是說不可以寫facebook,而是說你除了寫facebook 把感覺告訴別人,也應該寫給自己。
在「演給別人看的社會」,現在的年輕人會告訴你我去哪裡旅行,到哪裡吃好吃的,穿什麼衣服,實際上, 你應該也要看看自己,你不要一味地告訴別人,你也要告訴自己「我在幹什麼」,像毛竹一樣。
每天早上起來,問問自己:「我是這場混亂表演中的木偶?還是主人?」
做為一個大人,必須要有一個客觀的自己,以冷靜的態度來觀察自己不斷成長和變化的真實面孔,以及自己的面具,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在競走中迷路。
工作、家庭跟自己,就像玩拋接三個球一樣,也是一個混亂的競走遊戲。你要找到自我,但找到自我後,你該演的還是要演,你該扮演好爸爸的角色,你就扮演好,家庭社會跟自我中間要取得平衡,就是要學會怎麼去把它調節好,你只要慢了一個動作,就可能破掉了。
三者之間的平衡,你可以用「時間」、「關心」、「錢」三個選項來衡量,三個都很重要。如何做?工作、家庭、自我,那要看,第一個你時間要擺在哪裡,你的關心是放在哪裡,錢放在哪裡。舉個例子( 如上圖),有人喜歡打高爾夫球、買車子,他可能把錢放在自我欄,他為了要成就它就把時間都捐給它,因為你要工作才有這個,但家庭選項就會破壞,因為你把時間給了工作之後, 錢給了你自己。
我認為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是成長;我最討厭的單字是「後悔」。
佛斯特(Robert Frost) 寫的〈The Road Not Taken〉(未擇之路),這首詩很有名,但是我不認同,原因是詩代表我有很多選擇,當我選擇了A 之後,發現如果我走B 的話多好,如果走C 的話多好,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後悔。
但,可能你選了B,可能也是不好的,說不定你又開始埋怨為什麼沒選A,選C 也是一樣。我們的選擇體應該是複合的,不是單一非黑即白,它應該是彩色的。
我理想是這樣子,人生像山,走左邊路還是右邊路? 可能走A 路帶你到這邊來,可能B 往那邊轉,不過到達頂巔的差異不是很大,所以選擇不是重點,是選擇之後你怎麼去做這件事情。你要決定這條怎麼走才是對的,如果你只停在選擇,左顧右盼,最笨最沒意義,就算選錯了,總比不選要好。
後悔有兩種:後悔該做不做的後悔,還有不必做卻做的後悔。沒有做的後悔,一輩子都會埋怨你為什麼沒做。快死的時候,想到小學時你沒有牽旁邊小女生的手,你還在為這件事情煩惱,或是你牽了,被他打兩個耳光,雖然後悔,可是不會有人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