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拜拜。
台灣亞太營運中心的大拼圖,暫時丟了一片。
工商界一片撻伐之聲,彷彿再也不會有外商眷顧這島。
無論如何,拼圖周圍倒仍持續浮現若干跨國企業的「中心」點。它們並不一定大量製造具體可見的產品;若拿投資的外匯金額及創造的就業人口評估,這些以研究發展為主的中心,也不像某些國際製造中心般規模龐大、充滿話題。
這些外商之所以在競爭激烈、條件互異的亞洲各營運中心中,繼續加碼台灣成立支援前線的中心,豐沛的人才是焦點--尤其是技術應用方面的工程精英。「台灣的人才實在太「好用」了,」一位美商軟體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坦言,雖然他對國內曖昧不明的政商環境及兩岸關係仍有疑慮,但是「不來可惜啊!」
坐擁全球是共同的雄心壯志
「台灣成為外商的研發中心,常能機動反應市場需求,」飛利浦公司今年二月剛成立的研發創新中心總經理林寶樹觀察。雖然成軍時間尚短,還沒有獨立運作的研發成果;不過,該中心最近已將飛利浦行動電話的語音撥號系統中文化,因應國內戰況激烈的電信市場。另一方面,原任工業研究院電腦與通訊工業研究所副所長、並具海外工作經驗的林寶樹認為,做研究發展需要打破技術本位,「飛利浦內部既有的研發成果,台灣不需要一切重新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飛利浦在台灣的研創中心,不僅是該公司全球第六個、更是亞太地區第一個企業研究實驗室。它的任務之一,是藉著飛利浦其他實驗室的專業知識,支援本地的產品研發;本地市場的回饋,也將協助飛利浦調整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林寶樹強調,他們是絕不會甘於只將技術在地化的,「希望有朝一日能主導飛利浦的全球研發計畫,」他說。同樣是在台灣成立實驗室,美國軟體業者網
(Novell)公司則採取策略聯盟的方式,和資訊工業策進會於去年合作成立「台灣網路技術發展中心」。看好台灣資訊軟體產業貝備像硬體產業般發展的潛力,網威支援該中心行銷及業務人才,資策會則提供技術人才;雙方資源互補,各取所需。
這座網威在亞太地區首度成立、技術人才本土化的綱路測試實驗室,不僅大量縮短國內廠商往返美國尋求Novell YES產品認證的時間與金錢;更希望有朝一日能藉著網威的行銷系統,「把國人開發的軟體推廣至全世界,」資深行銷經理陳學智表示。
另一方面,總經理陳宏守坦言,雖然初期網威必須支援網路測試實驗室,移植整套國外的作業系統,但是讓愈來愈多的廠商說網威的語言、瞭解世界級的廠商如何開發軟體,對網威的長期發展更有助益。「擁抱開放、擴大參與,將是Novell持續要走的策略,」陳宏守說,「將來連source code(關鍵技術)都可以丟出來。」
至於全球最大的晶圓製程設備商、已在台設廠的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則是繼續在台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延續該公司和台灣精密機械業長期合作的精神。製造部處長何幼梅表示,應用材料公司希望能和客戶站在同樣的需求基礎上,一起研發與製造關鍵性零組件,共同成長。半導體產業環境發展蓬勃,台灣分公司也更能說服總公司繼續投資、擴廠。
腦力資源是跨足世界的利器
表面上看來,這些中心初期似乎淨做些將國外技術應用至台灣的「小事」,但是長期下來,腦筋動得快的本土管理或技術人才,常能在應用過程中附加不少台灣價值,吸引亞太地區其他分公司學習的興趣。
例如,何幼梅指出,該公司的產品並非從頭到尾在台研發而成,但是他們有不少產品的BKM(Best Known Method),以前多半由美國總公司發展,現在則是「到了台灣才被挑戰出來,有時高達三、四十種之多,」她說,這些成果,多少是拜台灣半導體業迅速發展之賜。
不僅是技術密集的工程人才為科技中心貢獻腦力,一些由製造或業務打拚出身的經理人才,也逐漸在自國外引進的管理模式上,琢磨出台灣獨特的經營手法,進而吸引國外母公司加碼投資台灣。
以惠普(HP)科技為例,該公司在台灣的電子量測儀器事業群,由於業績成長、流程管理、顧客及員工滿意度等方面表現傑出,贏得全球惠普今年度的「總裁品質獎(President’s Quality Award)。這個向心力極強的事業群,在總經理黃峻樑領軍下,獨立發展出一套滿足顧客需求的管理系統--VDS(Value Delivery System)。當黃峻樑在惠普內部的國際會議上說
明這套系統時,還引來不少亞洲其他分公司的高度興趣,紛紛打探學習之道。
至於惠普今年之所以會在台灣投資四百萬美元、設立亞太區電子製造測試技術中心(COE,Center Of Expertise),也就顯而易見了。
另一方面,除了外商在台分公司向母企業輸出獨特的技術系統及企業經營,台灣整體資訊硬體產業的競爭策略,也成為某些外商的學習對象。例如,美台(Lucent)電訊公司營運副總經理黃榮光分析,美台主要的產品交換機,是必須依客戶需要量身訂做的產品。但是亞太區電信市場多半才剛開放,還是市場新手的民營電信公司決策通常很慢,可是一旦決定了又常要求馬上交貨。速度,就成了在電信市場決勝的關鍵;「兵貴神速」,黃榮光從《孫子兵法》中領悟。
美台的策略是:同時在台成立工程應用技術中心和製造中心,縮短生產時間;並向台灣的PC產業學習「速度」。例如,美台願意為新竹園區一些PC相關廠商、而非只為大型電信業者製造交換機,目的就是希望能學習前一類客戶應變市場的速度。「Learn from the best,刺激既有的體制,」黃榮光說,美台甚至曾停工月餘去改造生產流程,讓它更具效率。因此,「台灣分公司的製造速度,比美國還快三分之一,」他肯定地說。
無論如何,高科技產業外商的各類研發技術中心,雖然逐漸在台灣播種、萌芽,但是,多位管理階層仍然擔心可能發生人才斷層。眾所周知的是,國內PC相關廠商高分紅、配股票的特優福利,已經吸走國內絕大多數的工程人才。相對而言,在無配股的外商從事研究發展或技術應用等工作,已不再是多數工程專才的第一選擇。
此外,早期培養的研發人才常被挖角,已是家常便飯。一位研發主管更指出,有些台灣分公司辛苦培養的人才,因為實在「太好用」了,常成為國外總公司或其他分公司挖角的對象,「有的派去美國出差以後,就再也不回來了。」尤其美國最近經濟景氣、技術工作好找,許多留學生就留在當地謀職。
何幼梅觀察,台灣本土培養的管理階層,多半在很年輕時就升上很高的職位,因此未來五年內很可能會出現人才斷層,恐怕「往前衝的動力會慢下來。」她擔心,以前台灣多少靠著從美國矽谷回來的人才引進新技術;現在人力分配不均,將來就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斷層了。
黃榮光則覺得,台灣的技術人才在亞太地區是優勢,短期內應無問題;反觀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到現在才出現人才斷層,因此台灣「三年之內還不擔心。」但是,黃榮光也警覺,大陸的科技及管理人才逐漸崛起,學習能力很強,台灣中長期的人力問題有隱憂,「五年之後就要重新仔細考慮布局。」
陳宏守建議,台灣的資訊產業環境很爭氣,暫時跑在前面,「現在要做的是拉大距離。」但是,他也認為,外商可移轉的技術知識並無實體,因此「營運中心在哪裡,其實並不重要,」陳宏守說,企業「如果視野小,願景就會小。」
畢竟,台灣市場不夠大,是事實。當製造中心不易吸引外商時,科技中心內的人才能否持續接棒,自然成為外商關注的焦點。黃峻樑提醒,台灣產業發展太快、需要的人力太多,人才供應已到瓶頸。「無法供應時就應該開放,不要怕競爭,」黃峻樑建言。
黃峻樑惠普科技公司電子量測儀器事業群(TMO)總經理以最短時間滿足客戶,就會成功
今年三月,惠普選定台灣為亞太區「電子製造測試技術中心」,將會投資四百萬美元。投資到哪裡?惠普的做法是先考慮客戶的需要,然後永遠要比客戶的投資更大、更早。
我們最近就提了一套瞭解顧客需求的方法--VDS,讓惠普其他國家的分公司很「害怕」,也很想學。我認為必須瞭解顧客的需求,才能運作組織設計、提供服務。「顧客滿意」觀念,應該深入員工心中。但是隨著客戶增多,分給每一位客戶的時間就相對減少;真要做到顧客滿意,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我去年四月上任,六月就進行組織變革。惠普TMO部門從來沒有進行過如此大的改革,剛開始大家有些害怕。我的解釋是,因為環境的變化比我們想像的要快;顧客調查也支持組織變革。惠普平常就會主動詢問主要顧客的需要,同時也委外蒐集顧客需要。誰在最短的時間去改變、滿足客戶的需要,誰就會成功。
其實,VDS是很普遍的觀念,問題是,誰做得出來?台灣並不是最聰明的國家,但卻是很扎實的國家。其他國家都是去「說」,我們都是去「做」;做了就有答案。所以我的國外老闆常對台灣說,嘿,你幫我做點什麼事。
惠普在台灣有很多部門。TMO嘗試創造自我;如果做得好,其他部門也會起而效之,大家都覺得驕傲。TMO事業群表現傑出,剛獲得全球惠普的「總裁品質獎」。此外,台灣顧客的成長也很快。總公司就會想:不來台灣投資,會不會影響生意呢?
像前一陣子總公司選擇COE,亞太區每個國家都努力爭取,希望能成為營運中心。總公司選擇台灣,是因為台灣生意是最大的。台灣惠普不斷爭取各種中心進來,加起來的力量就會相當龐大;對國家科技島的政策也有幫助。這和其他大型製造中心是相輔相成,是synergy。
國內很多廠商並不需要你去教它怎麼製造,而是需要關鍵技術上的突破。因此,COE就是希望能在專業上提供服務、分享經驗。政府在半導體和資訊產業的策略,已經有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在很多關鍵性技術上,政府還是有「大」公司的迷思,常認為「大廠」才是廠。
事實上,台灣不缺資金,缺的是製造性的技術。如何引進關鍵性的技術和人才,才是重點。大陸及亞洲各地人才濟濟,要如何吸引他們前來效力?政府常講「西進」「南向」,其實在人才青黃不接的時候,台灣可以創造環境、吸引人才,提升產業環境。政府的亞太營運中心、製造中心及科技島策略,基本上是對的,但是,如何和顧客的需求連接,更重要。
(馬萱人)
沈安石 IBM總經理提升視野,放大格局
今年二月,IBM挑中台灣為「運籌中心」(Logistics center),這是IBM在美國、歐洲及新加坡之後成立的第四個物流管理中心。IBM在台灣,買東西也賣東西,量都很大;這一次在台灣成立國際化的運籌管理據點,和我們合作的廠商都很高興。如此一來,物流成本降低,掌握庫存的能力也增加了。
對IBM而言,台灣的營運愈國際化,業務就愈好管。台灣的運籌中心和IBM其他三個運籌中心的地位是相同的,希望能透過全球運作,讓IBM在謀求速度的資訊產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次成立運籌中心最大的價值,在於把國外先進的運籌管理模式帶進台灣,對其他廠商也是一種示範。
事實上,以台灣為主來觀察亞太營運中心的策略,日、韓兩國基本上是半封閉的市場;東南亞數國文化則相當多元,對國人而言很陌生;至於和大陸的關係,則是長期以來不上不下。如果視野只限於亞太,不免受限。
我的想法是,與其一直談,不如拉高視野來看全球市場。台灣的資訊產業在發展、設計和製造上都已經是國際級的重要角色,研究和行銷的地位則弱一些;現在不妨加強運籌中心的功能,把營運格局放大,不要局限在亞太地區。
(馬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