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經濟、進步,每當一個國家在談論未來前景時,總跳脫不出這些名詞。在原始的荒原上疊架起層層支架,把蔓生的草原改裝成生人勿近的金庫,野生的動物逐漸絕種、潔淨的水源隨時間被染色,種種為了經濟發展而衍生出的殺戮與破壞,讓我們與大地開啟了一場零和的賽局⋯⋯。
為了文明,我們是否已付出太多代價了呢?
印地安酋長西雅圖的一句話:「地球不屬於我們, 我們屬於這個地球。」在TEDxTaipei 台北年會上, 「Flip 翻轉」下有6 大子題,其中之一就是「與大地和解」,指出人類一直在向地球借貸,用地球的資源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欲望。
但如果這是一張沉重的借據,後代子孫償還得起嗎?
2002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格蘭‧穆卡特(Glenn Marcus Murcutt),曾以「Touch the Earth Lightly(輕觸大地)」為設計哲學,展示給全世界的人看:唯有重視生態、尊重自然氣候與土地環境,才是人類永續共存之道。
如果地球過去在數10 億年間,所有的生物都能如風般在土地上生老病死而不留痕跡,為什麼人類就非得要以蠻橫的手段在土地上大動手腳,將賴以維生的資源用盡,再藉科技之名義用人工方式補足,反覆的傷害大地?
本月〈30 議題〉,將邀請您一同思索如何在文明的高速列車上踩下煞車,並且勇敢的面對這張必須償還的借據。
家離水邊那麼近:大地與人從未分離
早在古時候的民間傳說中,就說女媧摶土造人, 按著自己的樣子,用黃土和水捏出了第一個人類。雖然傳說終究是個虛擬的故事,但也透露出在過去的社會中,是如何看重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之所以與土地緊密依附,因為我們就是從大地而來。
但當歷史文化跟著物質的進步而走,我們就像搭上了工業革命中的第一台蒸汽火車,從此與過往的生活分道揚鑣,駛向文明進步的社會,逐漸遺忘自己曾經是大地的一部分,甚至開始站上大自然的對立面,用挖土機、用工廠廢煙廢水、用各式各樣難以分解的化合物傷害土地。
小小島如台灣,我們的家都離水邊那麼近,但是為什麼我們卻都遺忘了環繞在身邊的大自然,而誤以為自己是超脫於外的呢?吳明益在TEDxTaipei 大會中指出: 「人到底有什麼立場與土地和解呢?」當人類怨懟土地造成的天災時,其實應該同理地去了解,人與大地沒有誰是受害者,大地從來就是靜靜的存在,未曾想過要與誰對立,要向誰報復、反撲。
長期投入時間與心神研究蝴蝶與自然,仔細地觀察這些時常被忽略的細微差異,並詳細地記錄每種品種相異的特徵,吳明益指出,這些千千百百種的蝴蝶也許令人迷惑,但「如果你叫不出一個生物的名字,你就不可能會想辦法保護牠」,也因為如此,他出版了《迷蝶誌》,甚至是之後的《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等重要的生態寫作書籍。
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花了一輩子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會是如何,也很難想像,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美麗何其多、又何其珍貴。李臺軍,這位玉山氣象站成立以來年資最長的氣象觀測員,他在海拔3850 公尺的玉山氣象站裡奉獻29 年歲月,替台灣留下珍貴的氣象資料,也在他退休後的歲月裡將過去為玉山所拍攝的作品集結成冊,記錄了他在山上的生活點滴。
面對大自然的美好,他早已將自己視為其中一員,他曾說:「觀雲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興趣。從全然不知飄浮在天空各種不同形狀雲的名稱,經過30 年的投入學習與歷練,讓我成為終生觀雲的人。」
用攝影留住環境的光景,用文字書寫人與大地的關係,正是為了要讓我們都能記得,我們與自然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永遠要記住,我們的家,離水邊那麼近。
從搖籃到搖籃:改變生產思考模式
在大自然裡,沒有需要丟棄的東西。當一棵櫻桃樹開滿花朵,而這些花朵又紛紛落地時,沒有人會覺得資源被浪費了,因為所有枯枝、落葉、落花,都將回到土壤, 再度成為養分,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
這是《從搖籃到搖籃》一書中所指出的重要概念─ 如果人類社會是由櫻桃樹所繁衍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我們所思考的將不再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如何減少資源的浪費、如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是回到源頭去想,如何從一開始,就像棵櫻桃樹一樣, 縱然繁花落盡,卻依然生生不息。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的生活其實與自然的循環息息相關時,就代表我們只要讓所有事物的設計都依循「從搖籃到搖籃」概念,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畫,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維持地球的生息。
你可能不知道,在時尚界發揚光大的台灣設計師吳季剛還有個哥哥,正在落實這種「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關心農業環境的創業家吳季衡,透過創立有機餐廳「良食究好」,希望能將過去農業中為了大量生產而形成的不人道畜養改正,並換掉那些會汙染環境的化學物質,致力將台灣食品產業提升成一個更有機、更自然、更友善的環境食品網絡。
他以天然飼料取代傳統化學飼料,讓豬隻體內不會殘留化合物,在人類食用後繼續汙染地球,藉由安全飼養、合理用藥、專業製程、溫控運輸等透明化流程, 為消費者建構安心與可信賴的食物供應鏈。面對自然環境不斷變動、時代不斷替換的大環境中,吳季衡認為「應該讓消費者來發動改變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帶動生產者從源頭改變產品生產的方式,從根本解決環境與食物的問題。」
吳季衡的例子告訴我們,企業若能從產品製造的源頭就思考到「環保」,就可以讓產品在生態循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會為地球帶來多餘的傷害。未來若能將此概念落實在所有的領域,那麼所有的製造都是「從搖籃到搖籃」,大自然也永遠不會有走進墳墓的一天。
在春天寂靜之前:用行動改變現況
1962 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了她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指出濫用殺蟲劑的結果,已傷害許多生命、影響了自然生態,而這些毒害環境的動作如果繼續存在,世界將不再有鳥獸的聲音,春天也將永遠寂靜。
2013 年,聯合國專家已提出警告,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幅度,將超過6 年前的預測,對數百萬人命構成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也顯示,全球森林面積正以每年520 萬公頃的速度減少,這些訊息都在向我們提出警告。
到底在寂靜的春天來臨之前,我們能做些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一起站出來為地球發聲、一起停止對土地的索求、一起為愛護環境做些行動!
從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的林藝是「寶島淨鄉團」團長,從小就喜愛大自然的她,雖然一直都知道維持大自然的重要性,卻一直沒有真正從「知道」轉為「做到」。直到在當實習教師時,她教學生人類與環境的課程,卻被學生課後的一個問題所問倒:「老師妳自己做了些什麼努力?」她當下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卻從此激勵了林藝走上淨灘的環保之路。
林藝發起的「寶島淨鄉團」走遍台灣各地淨灘,才發現海邊的垃圾,無論是種類或是數量都出人意料。也許我們都聽過、看過動物因為人類丟棄的垃圾而死亡的報導,但她也明白地指出:「唯有真正彎下腰,讓這些事情進入生命,我們才有辦法開始注意垃圾帶來的傷害有多巨大。」
起而行,做出改變,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哪怕只是簡單地說出自己的心聲,也可以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改變社會。
如果要找出一位行腳台灣,只為維護台灣不受核災影響的人,就不能不提楊斯棓醫生。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知道他的理念,楊斯棓自費在台灣319 個鄉鎮,甚至遠至國外演講宣揚反核,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土地的關心。
面對能源問題,我們往往先顧及經濟上的利益,以及民生上的方便與否,但卻很少考慮到這樣的電廠設置是否已在根本上建立了摧毀一切的按鈕,縱使它不被按下,也存在著環境的危機。而楊斯棓所要傳達的是,只要你也關心這個問題,就應該大聲說出自己的看法。
居住土地之上的我們面對與日艱難的氣候變遷問題, 應從內而外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牴觸自然運行的方式。也唯有我們重新認知到自己是由塵埃而生,才能夠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思考行為本身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請記得印地安酋長西雅圖所說:「地球不屬於我們, 而我們屬於這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