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彌陀區,處處以虱目魚為造景的裝置藝術,沿海阡陌相連的魚塭,打氧機打起白色的水花,不時提醒遊客,我們已經進入了高雄虱目魚的故鄉。
彌陀的養殖面積約600 公頃,其中虱目魚養殖面積高達300 多公頃,年產量600 萬斤,是高雄市主要虱目魚產地。但隨著養殖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口外流,漁塭出現大量被財團收購的現象。張博仁卻是異數,年輕、未婚、大同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畢業,卻在3 年前決定返鄉接手父親的魚塭。
碩士漁夫在台灣不是唯一,在彌陀卻是空前。張博仁的決定,緣起2010 年南台灣災情最慘重的919 水災。張博仁形容那個夜裡,大水迅速漫過養殖池,望著多年打拼的身家財產全泡在水裡,只見父親在屋裡坐立難安, 面對這個自祖父輩就開啟的養殖業,卻由逐漸蒼老的父親來承擔這個高風險及高危險的行業,他意識到,養殖業需要有新血來承接。
當時在外商公司從事行銷工作的他,年薪已破百萬,還有數10 萬的年終獎金待領。他卻毅然決定返鄉。他說:「3 兄弟都在北部,只有我未婚,當仁不讓。」當仁不讓的代價,除了得放棄優渥的白領工作,還得放棄交往多年的女友。但這些都敵不過他對「這片土地感情的執著」。
進入張博仁家族的魚塭,聞不到魚腥味,花木扶疏,並以有機方式種植著各式蔬果,他表示,新一代接手,養殖場也必須進化。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產能的公園」。他將養殖場取名為「小欖仁花園」,並以這個名稱成立了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業, 除了記錄他的飼養經歷,也成為他漁產品網購的交易平台。
養殖業是個高風險及高危險的行業。「一場水災, 多年累積的資產,可能一夕歸零」,而魚塭使用200 伏特的電,更是處處危機,「這是拿生命換來的錢」。
他決定突破這個傳統的迴圈。從技術、品牌、行銷,進行一場小革命。但是他的新觀念難免與父親的老經驗格格不入,爭執不下的妥協之道乾脆「分池而治」。他說,老一輩的飼養經驗,全都存在腦子裡,沒有記錄,隨時會消失。於是他將所有飼養工序、飼料配方、比例,全部數據化,並建立一套標準作業系統(SOP)。
有別於傳統的養殖方法,張博仁研發出「無垢生態養殖工法」,即透過物理、生物的方法,以益生菌創造出無毒的養殖環境,生產無毒的漁產品。目前張博仁的養殖魚種,主要為虱目魚、白蝦、烏魚及鱸魚。而他養殖的無毒白蝦,已取得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的水產養殖產地認證標章,2013 年取得農委會的生產履歷,取得認證代表養殖戶的生產過程皆受到監控,他說:「讓消費者吃得安心,自己也賺得安心。」
張博仁說他最開心彌陀區的養殖實力被看見,讓消費者以合理的價格享有優質的水產品,並吸引年輕人投入這個產業。「養殖產業欲吸引年輕人返鄉, 須創造出合理利潤,讓人看得到未來!」他表示,為了讓優質的水產品以合理價格販售出去,避免被盤商剝削,養殖業者應設法建立銷售通路。為此,他為他的烏魚子申請「烏晶」商標,為無毒蝦申請生產履歷,在網路上架構自己的通路,儘管迄今大部分漁產銷售仍由盤商壟斷,但烏魚子、白蝦的自售比例,都已提升至3 成以上。
今年他更成立一個名為「養騎士」的社團,取英文Young kids 諧音,這個社團主要是結合全台農林漁牧一級產業的年輕農漁夫,彼此交換心得與資訊。Young kids 的宣言是:「這是一個用年輕歲月和力量,保護父執輩產業的團體。我們來自傳統產業中的各行各業,養殖種植各式果樹物種。我們都是老天爺的小孩,我們都靠天吃飯!我們也用自己的力量讓這份產業繼續永續發展。我們要發揮互信、互助、互諒的精神。我們要為產業走出一條活路,我們不等待任何人伸援手,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築夢圓夢!」
這就是這個奇特的碩士漁夫,心中永遠充滿對這塊土地的熱情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