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朋友問我:孩子要考大學了,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最好?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能夠幫子女做最好的決定。大學畢業要找工作時,也總會想:什麼樣的職業、工作最理想?人到中年時,還有很多時候會問自己:所走過的路、將走的路,是否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如果重活一回,是否還會做同樣的決定?職業的選擇,有些時候是自我追求的結果,有些時候是聽天由命,也有些時候是無奈地接受。在職的人,每天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工作中度過。
那麼,怎樣的職業生涯才是最好?
有人要閒、有人要安穩
有些人希望──少幹活,多拿錢;不幹活,也拿錢。過去大陸所謂的機關幹部,常常是一杯茶、一份報打發上班的時間,錢雖不多,倒也樂得清閒,但青春卻一天天地消逝了、歲月蹉跎了。隨著中國這些年市場變化、機構改革,這樣的工作是越來越少見了。倒是在美國一些大公司中,有時還會見到這樣的「閒職」,而且收入往往不少,福利相當優渥。只是這樣的位置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些人嚮往──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經濟時好時壞,此起彼落,人到中年,很多人就不再嚮往刺激,也不太能再承受風險和失落。他們家有老人需要贍養、孩子需要讀書,只求工作穩定,裁員不要波及自己,每月有固定薪水拿回家,可以養家活口,也許還略有結餘,可以有所積蓄,以備安度晚年。他們對工作要求不高,但也認認真真,實在是因為承擔了一份養家的責任。
有人求利、有人求樂趣
有些人追求──尋找金礦、一夜致富。購買彩票中獎的機率實在微乎其微,但是在美國矽谷,隨著創業公司上市,而成為百萬乃至千萬富翁的倒是不少。尤其前些年網路公司興起,一夜致富的遍地都是。所以有些人,mwu@chinaportal.com 特別是年輕人,更願意承擔風險和創業的辛苦與壓力,選擇在新型創業公司工作;有的甚至願意減少薪水,為的是希望手中持有的股票,有朝一日能價值數倍、數十倍乃至數百倍地成長。
還有些人選擇──追隨興趣,以自己喜歡的事為職業。美國一本著名的暢銷書《樂在工作》寫道:「人的一生中,可以沒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沒有很多的財富,但不可以沒有工作的樂趣。」以興趣為職業,自然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而工作中的樂趣,又再激發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如此良性循環,工作和興趣合而為一,達到最佳境界。美國人常說:我熱愛我的工作,有什麼比做自己喜歡的事並為此獲得報酬更好的事呢?只是,現實生活中能真正以興趣為職業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更多的時候,是從正在從事的職業中找到樂趣,即便面對日復一日的枯燥,也要讓心裏每天開出一朵花。
成功沒有秘訣
記得讀過一個故事,一個賣茶水的姑娘,十幾歲時就為生活所迫,在鄉下茶水攤賣幾分錢一碗的大碗茶。略有積蓄後,就到縣城擺比較講究的茶攤,賣比較上等的茶水,直到在大城市成立數十家連鎖茶室,才三十多歲就成就一番大事業。
她沒有抱怨人生的不公,在花樣年紀就必須披星戴月、餐風露宿為生活奔波吃苦,反之,她每一天快快樂樂,以辛勤的勞動、精緻周到的服務把賣茶水這樣簡單而辛苦的事做到最好。問她成功的秘訣,她微笑著說:「沒有別的,我就是一條路走到底。」
態度決定人生
其實,選擇或者被選擇,每個人從事的工作固然不同,但重要的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對待工作的態度。勤奮追求者,必不甘於虛度時光、碌碌無為,而是朝著理想的職業目標不斷前行;樂觀向上者,必不耽於自憐自艾、自暴自棄,而是在最平凡最不為人重視的工作中體現自我價值;淡泊名利者,必不拘於金錢財富、權勢地位,而是心無旁騖專注於興趣所在;積極負責者,必不滿於應付差事、得過且過,而是對工作孜孜求索,精益求精。凡此種種,都會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和動力,令心態更平和、人生更快樂。反之,若放棄了自我期許和人生追求,被動地被工作選擇;或是一味在金錢和權利的慾望驅使下工作,恐怕不僅無法體會到工作的樂趣,反會將工作視為一種負擔,令身心都不愉快。結果,仍然是在抱怨外界種種不平和限制中,煩煩惱惱過了一生。
起心動念間的差別,往往會影響整個人生,風動幡動還是心動,皆視乎個人的領悟,職業與工作的選擇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