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清高無人理!

一個大陸服裝設計師的品牌夢

王可耘
user

王可耘

2005-04-01

瀏覽數 4,000+

清高無人理!
 

國外的量體製衣店(量身訂做的服裝店),給人的印象是高層次,10萬到100萬美元訂製一件衣服,不是天方夜譚;中國大陸剛剛相反,認為買不起套裝,才上訂製店做衣服。認識伊芙坊,緣於一條高價褲子的刺激。話說一日我在青島最「In」的「陽光百貨」看中一條瑞典品牌在中國廣東製造的女褲,大減價68折,仍需400多元人民幣,出來路過新派量體製衣裁縫店伊芙坊,看到白領模樣的女郎出出進進,很熱鬧的樣子,心生一念:何不到布匹店批些布,以高價褲子為版本,多炮製幾條,平衡一下錢包和心理?從此我就成了伊芙坊的常客。

市場∕名牌1件半抵10件

伊芙坊的女老闆張一華,35歲還在拚事業不敢生孩子。原來她也備受陽光百貨的刺激──人家掛在那裏人民幣2000多元一件的衣服,她「做死做活」才收150元。「不行了,不行了,咱也要創個品牌,上百貨公司的貨架!」她說。

老實說,在邁入伊芙坊前我考慮的不是價錢,因為我知道中國大陸的裁縫店和香港觀奇洋服之類的名店,在價位和品味上都有天壤之別,大陸縫紉工工資偏低,青島縫紉工月入人民幣400~500元,這樣的收入在政府勞動部門53個職位中名列第45名,你想在裁縫店做衣服收費能高到哪裡?我曾在福州的鄰里裁縫小店做過衣服,一件洋裝工錢只要30~50元,可是做工太粗糙,把我的好料子(一塊印尼巴迪布)給浪費了──所以在大陸量體製衣,要關心的應該是工藝,如果你已經提供設計的話。

伊芙坊的工藝果然夠精細,把我的褲子拷貝得一模一樣,簡直青出於藍。這裏的工價比一般小作坊高出約一倍。但是,我在伊芙坊做10件衣服,在名牌成衣店只能買1件半。看著心愛的衣服想怎麼拷貝就怎麼拷貝,心情大好。

企圖∕服裝設計不只如此

承認自己酷愛漂亮,怕長皺紋和長胖的張一華,出身於青島即墨靈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早逝的她,繼承了身為鄉村裁縫的母親的特長,上中學就會做衣服,後來考上鄭州輕工業學院工藝系攻讀服裝專業。1993年,張一華畢業,來到青島一家韓資服裝企業做皮衣設計。

「說是設計吧,其實基本上都是來自日本的款式,感覺日子有點虛度,但還是天天過下去,如果不是一件事情刺激了我,」她說:「有一回我打了一件樣品,自我感覺非常好,公司的老設計師卻說:『你就賣2件行了,一件做樣子,一件自己穿吧。』」去它的!撈不著設計就不待了,96年通過朋友介紹,張一華到阿聯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工作。

兩年後她回到青島,打算充充電,學會開車和盤中國扣,再回阿聯酋發展中式服裝,「一個中國人送一位瑞士牙醫一件中式服裝,衣服做工粗劣,連裏子都沒有,牙醫還喜歡得那個樣子,我想憑著我們的工藝,應該能讓外國人看到中等偏上的中式服裝。」

可是張一華的未婚夫已經等了她6、7年,她想如果這次再走,怕是要失去了他。事業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她決定留下來,開個量體裁衣店。店名「伊芙坊」出自張一華一個外國朋友的提議,「伊芙」「夏娃」「衣服」「一華」,是一連串巧妙的諧音和趣意。2000年,張一華以二萬元的啟動資金,帶著一位員工,也就是現在的店長小黃,開始了她「夏娃的事業」。

挫折∕搞藝術?搞經營?

剛開店時張一華自信滿滿,認為憑著自己的設計天賦,一切沒問題,所謂「顧客是設計師的追隨者,如同鄧小平是中國改革的設計師。」想不到現實不是這樣,「開始一個月的營業額還不抵現在的一天」,她的信心一下子就被掏空了。

三個月後她開始反思,琢磨如何讓自己從搞藝術的轉變為經營管理者。成長是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最痛苦在於設計和市場不結合的時候,心想自己設計得那麼好,為什麼只有少數幾個人接受?該怎麼辦?

這段時間她的未婚夫給了她很大的幫助,把他在軍旅中的管理經驗教給她, 又找人幫她, 使她由衷讚嘆「做管理還是男的行」。未婚夫還幫助她改變觀念, 「三分裁七分做」,從原本專注於設計到兼重工藝和服務,因為中國的發展太快了,人們對製衣不僅是要求設計一流,還要求工藝精湛和好服務,做為一個經營者必須把握這個趨勢。

扎根∕跟緊市場時時旺季

方向明確後,接下來的兩年是張一華的埋頭苦幹期,身為伊芙坊設計靈魂的她, 在青島打響了「根據顧客的色彩屬性和風格來做設計」,這在當時(其實現在也是)量體製衣行業中屬於少有,她的很多顧客都是衝著這項超值的設計服務而來,當然也不乏我這種被她們的工藝吸引而來的顧客。基本上伊芙坊是「兩條腿走路」,所以越走越好。在轉變或說「與市場融合」的過程中,張一華深刻感覺到「市場是殘酷的, 與我的追求有矛盾,作為設計師我非常清高,可是清高無人理,除非跟著市場走,你就不能存在下去。有一年半的時間,我一直在尋找支點。」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這個支點顯然找到了。悠悠四年過去,伊芙坊的店面還是不到50平方米,但員工已由1個不知不覺地增加到了40個。生意如何呢?今年春節前一個月我去取衣服,看到店長桌子上厚厚一落訂單,有12疊,她們行話中叫「個」,每「個」就是30個Order(訂單)。我問小黃這些訂單多久可以做出來?她答:「按照每天做20~30件,一天至少要完成一『個』活兒,這落單子也就是兩周不到的工作。」

張一華也說,伊芙坊「有旺季無淡季」,一年四季都幹不完的活,在旺季的春節,過年前半個月不接訂單,工人需要加班趕工。

服務∕10元生意是生意

她設計的靈感來自各種雜誌資料,來自每年赴韓國、北京布料展,也和時尚甚至新聞息息相關,比如在美國總統布希的就職典禮上,總統的千金穿了一件白色的風衣式禮服,立刻引起各方矚目,張一華就要準備第二天有顧客來要求做這樣的衣服。

近年韓國的電視劇風行中國,影響了一大批從18~60歲的中國女性,青島這個號稱40萬韓國人定居的城市自然「韓流」陣陣,而據說韓國要推出某款時裝,會先在電視劇上推廣。「前兩天有顧客打電話來說『張小姐你有看昨天晚上的【人魚小姐】(韓劇)嗎?不如我把影碟拿來,你照著女主角穿的那件衣服替我做一件吧。』那天有四個人打電話來,電視劇的影響多大!」

而張一華心眼裏還是喜歡設計,她說她大概有職業病,談起設計可以三天三夜, 而且上商場看衣服或是看到人家穿衣服,都會情不自禁地加以指點,這兩年才「好不容易學會不評論」,低調工作,為人民服務。在量體製衣業有一種藉著和要人合影、借助媒體走紅的「名店」,通常要價頗高,伊芙坊在這行以每年200~300萬人民幣,做到不僅青島,而且山東第一,還保持著服務大眾的姿態,一點不耍大牌,甚至能為顧客修改衣服,每件只收費10元,的確是勤懇實在。

態度∕用規律打造品質

張一華是怎麼工作的?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9點開例會,發布前晚設計出來的款式圖樣,進哪些衣料,適合什麼款型的顧客。」張一華是綱,撐起框架;設計師是目,按她的意圖去豐富。設計是伊芙坊的台柱,張一華以「市場化的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吃糊(營生)。「每周一早上9點要和店長、車間主任、裁剪主任這幾個骨幹開周會,總結上周的工作,佈置本周的工作。」

平時顧客上門,由設計師根據顧客款型選擇布料和設計,畫好單子,張一華審驗,在次日例會時安排剪裁,幾乎同時採購,因為店面不夠大,存料不多要隨訂,有時也能找同行(青島有20~30家量體製衣店)調貨,「晚上1~2點入睡。」真是很辛苦,撈不著休息,難怪35歲了還沒生孩子。張一華的理想是一方面要提高伊芙坊的品味,向國外的量體製衣店看齊,「雖然氣候未到,但是有希望。」她說,一方面註冊了女裝品牌「伊芙一華」,要走品牌化道路。

未來∕要品味也要量販

做品牌,與近年中國政府懸紅2400萬元,要扶持中國女裝品牌有關,好強的張一華意欲借此東風,發展加盟店,把自己的設計量販化並推向全國。她說:「我在國外看到中國國旗升起就特別激動,也特別愛國,對國產女裝品牌的想法,也和這種情緒有關,我希望更多姊妹來感受我的設計,然而我並不想把我的設計放在像『陽光』那麼貴的地方,價格我還是願意大眾化。」

然而設計和經營的矛盾之存在,有如量體製衣與量販化是兩個概念。山東女子張一華在兩端中擺盪,我們何嘗不是這樣,老人說這就是人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