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1》透過台資銀行,外派香港
Christy 在台灣一家民營銀行工作,5 年前公司派她到香港,負責香港分公司的業務管理。「當時公司外派福利還不錯,每月可多領5000 美元(約合新台幣14.9萬元)的津貼,」Christy 說,雖然香港房租貴、生活費高,但為了開闊視野,她欣然接受這職位。
香港是國際化都市,在台灣無法看到的金融商品及現象,在此都可碰到。她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見識到豐富多元的金融市場,也遇見來自全球的頂尖金融人才,「如果待在台灣,應該看不到這些人與事,」她說。
台商銀行在香港做什麼業務?主要是服務台商,由於不少台商在香港設分公司作為資金調度之用,因此台商銀行也跟著台商進駐香港。另一業務就是投資,香港投資資訊較台灣多且快,台商銀行在香港也會負責投資情報的收集與整理,提供客戶諮詢參考。
Christy 除了要管理香港分公司外,同時也負責台商客戶,所以常是一個月內台港兩地跑。她提醒,由於台商銀行已可申請在大陸設分行或子行,就近服務台商,台商在香港分行功能會減少,規模也不會再擴大。
另外,台商銀行在香港的員工除主要幹部是台灣外派,其餘是聘用當地人,月薪約為2-3 萬港幣(約合新台幣7.7-11.5 萬元)。如果台灣新鮮人可以放棄外派福利,願意領取與當地人相同的薪水,也是有機會的。
如果想複製Christy 的路徑,她建議先選擇一家想拓展海外市場的銀行,累積人脈與專業後,爭取外派機會。最近東南亞各國是台商銀行擴展重點,需求大增,她建議新鮮人不妨多考慮看看。
個案2 》直接進入外商投資銀行
相較於台商銀行在香港主要以分行業務及行政管理為主,外商投資銀行在香港就是以銷售產品、幫富人理財為主。如果你不能為銀行帶進重量級的客戶、不能賣出金融產品帶進業績,那就不可能在外商投資銀行生存太久。
台灣頂尖大學商學院畢業的James,幸運地被延攬到外商銀行,並到香港工作。他不需要第一線接觸客戶,而是企畫、收集各種投資情報與數據,包裝整理交給第一線同仁,讓他們賣給客戶。
一般來說,私人銀行的金融產品銷售人員,在香港年薪約可達到新台幣3、500 萬元。當然,除了獎金另計外,年薪是包含房屋津貼、子女教育費,甚至是應酬費,都在這「一包(package)」裡面。總數看似很多,但一項項扣除,有時也要精打細算。
James 並非第一線的銷售人員,而是企畫研究人員,因此他拿的薪水是一般外商銀行的員工薪水,每月約新台幣10 萬元,加上房屋津貼,在香港還可以生活下去。
他說,香港的房租大約占月薪的1/3,其實跟台北薪水房租比差不多。吃的部分每餐約需花50-100 港幣(約合新台幣190-380 元),其他費用就是交通及日常生活雜支。扣一扣,還是可以存到一些錢。另外,香港政府偶有退稅,即使是外國人,只要在香港有繳稅,都可以拿到這筆錢,也是個還不錯的福利。
外商銀行工作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壓力不小,第一是語文問題,由於皆以英語溝通,如果英語能力不夠流利,在工作上會很辛苦。其次是文化適應,台灣人一般較為謙虛,有意見也不敢表達,在職場上就會吃虧。外商文化是主動積極,有時更要厚臉皮,如果無法適應這種文化,會有些吃力。
James說,最近幾年香港金融圈出現很多ABC 面孔,或是大陸海歸派,因為他們英語能力佳,加上適應西方文化,很容易融入外商銀行。台灣人如果想到香港外商銀行工作,要加強語文能力,也要對西方文化提早適應。
至於到香港工作的好處,James 認為香港是亞洲最國際化的地方,不論是資訊或人,都來自全球,不像台灣保守與封閉,缺乏世界觀。另外,在香港做事步調快、效率高,金融商品推行較容易,反觀台灣受限於法規,金融商品不如香港來得多樣。
他提醒台灣年輕人,想到香港外商銀行工作,學好外語、積極主動是基本入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