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香港拼擂台,高薪低稅最吸睛

立足亞洲金融中心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3-05-01

瀏覽數 5,000+

香港拼擂台,高薪低稅最吸睛
 

香港占了地利之便,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特別在2008 年金融風暴之後,全球金融投資重心轉往亞洲,更確立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此,台灣不少外資機構的重心轉往香港,擴大在香港的規模,當然也把台灣人才帶了過去。因此出現「金融週末族」,就是週末返台與家人團聚,週日晚再搭機返港工作的台灣金融人士。

另一種台灣人在香港的工作機會,是在台商香港分公司工作。由於台商早期透過香港進到大陸設廠,遂在香港設分公司,行之已久,也把香港發展成營運中心,有別於大陸的生產製造。因此也有不少台灣人外派到香港,在台商公司工作。

不過,前往香港工作的台灣人仍以金融業居多。台灣人主要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的機會可以分成兩種:一是以外資為主的投資銀行(或稱私人銀行),另一就是台資銀行。外商銀行近年在香港的規模會隨著景氣上下而有所調整,因外資銀行講求員工績效,如果景氣不佳或績效不好時,就會裁員。

一般來說,投資銀行需要的不外乎外語能力及銷售能力,否則台灣人要直接在香港找到外商投資銀行的工作,機率不高。較有可能的機會,是先在台灣外資銀行工作,證明能力之後,直接調到香港去上班。另一種近年來變多的情況是,留學生或ABC 從國外直接應徵香港外資銀行,包括馬總統的女婿,或台商第二代等,都是透過這種方式,找到香港的工作。這群人因為語文能力好,也習慣與外國人溝通相處,因此較本土的台灣人有更大優勢被錄用。

至於台資銀行方面,近年在香港雖也不少,包括富邦、中信金等都設有分行,但最新的情況是,台資銀行已可獲准直接到大陸設分行,就近服務台商,故也縮減了在香港設分行的必要性及規模。

早期台資銀行的經營模式是派主管前往香港管理分行大小事,基層員工則聘用當地香港人為主。外派幹部名額不多,頂多3、5名,成為帶領各業務的主管。因應台資銀行可直接進到大陸服務台商,台資銀行在香港的業務及角色會有所調整,但也不會完全被取代,畢竟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在,台資銀行還是有在此插旗的必要性。

詢問許多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的台灣人為什麼選擇香港,除了放眼全球的表現舞台之外,薪資高台灣許多、沒有無端稅負也是很大的誘因。台商銀行外派者,一般會在薪資之外多一筆津貼,這可不是小數目,而是每個月以新台幣10萬元計的大手筆;而在外商銀行的薪資,則從香港本地人月薪水準的2萬港幣(約合新台幣7.7萬元)起跳,高的甚至年薪可達新台幣300-500萬元。

另提醒欲前往香港工作的台灣人,香港金融界是很國際化,完全是一場國際競賽,也要抱持著與全球金融人才競爭的心理準備,沒有兩把刷子,可是很就快會被刷下來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