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時,老師看我功課還不錯,指定我當班長。這件事我竟然記得清清楚楚。國小班長做什麼事?早上朝會時,以前的班長通常會大喊一聲:「請大家到外面排隊!」於是第二天早上,小小的詹怡宜終於鼓起勇氣,在鬧哄哄的班上喊了一聲、再喊一聲(大概是真的很小聲吧),全班仍然吵鬧成一團,幾乎沒有人聽到我的「命令」,於是我只好找來「前班長」,一個有經驗的小男生幫我發號施令,說也奇怪,「大家出去排隊!」他一句話輕鬆講完,全班立刻安靜,魚貫走出教室。
隔天,我只好再拜託他,第三天,全班幾乎忘記老師曾經宣布我是班長,大約一個禮拜後,我覺得連老師都忘了曾經做出這項任命。
新主管學自我認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段記憶,讓我進入職場後一直怕當長官。我可以安靜做自己的事,但管理、要求別人則是我的罩門。偏偏隨著年紀漸長,愈想逃避的事卻愈會臨到自己身上。
恐怕也很少人有這樣的經歷,有一天,突然接到公司高層電話,要你變成一個領導者,而且就在當天晚上立即生效。
記得我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能」。我知道自己做不來,向來是個執行者,也享受當執行者的樂趣,更何況負擔新聞頻道收視率那回事,壓力太大了,我腦中一片空白,只知道拚命拒絕。
公司處在危機中,答應不給我收視率壓力,我是公司最資深的員工,從道義角度不該置身事外,最後,掛斷電話那刻,我想自己應該是臉色慘白的;總之,從原來負責一步一腳印節目這樣的愉快工作中,我搖身變成四百多個新聞部同仁的長官,而且是在士氣最低迷的情況下。
消息傳出之後,只有不熟的朋友才會沒頭沒腦地道恭喜。至於所有了解我的人,傳來的簡訊幾乎一致如此開頭:「我知道你有一百個不願意...」。
走進新聞部,感覺一雙雙眼睛盯著我,我覺得自己連走路都不像,不知道在哪篇文章裡,提到「新的領導者在前幾個月都會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說得真好,「冒牌貨」就是那種感覺。
從團隊找心靈援手
這個時候公司正在進行危機處理與檢討改革,我們花了不少時間開會,重新擬定新聞自律程序,希望找回新聞的核心價值以及記者們的工作尊嚴。內部也坐下來認真檢討,除了追求收視率之外,我們要給觀眾的是什麼。而為了避免出錯,更設下重重關卡,要求分層負責。
然而組織改革並不是容易的事,不追求收視率要追求什麼?謹慎審查的結果也可能降低效率和速度。
幾個禮拜下來,有人開始擔心失去衝勁影響士氣,也有同事覺得唱高調,此時內部共識仍有待建立,但外在壓力沒有消失,我們仍受到外界放大檢視。老實說,我很願意在這波媒體改革的浪潮裡扮演一點角色,不過內心難免有掙扎。心志堅強時會告訴自己能做多少算多少,本來就該多負擔點責任,但受到挫折時,「冒牌貨」的心虛又冒出來,告訴自己做不到、不適合,應該趁早放棄,畢竟國小一年級的性向已經命定自己不適合扮演領導的角色。
故事還沒有結束,我仍然每天在懷疑自己的過程中掙扎,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冒牌貨」的尷尬情節。
不過,做冒牌貨的好處是許多人願意幫助你。我的長官李四端副總經理看我不太稱頭的樣子,出面替我扮黑臉,嚴厲要求的工作由他來,反正我實在不擅長;採訪主任邱顯辰體諒我有家庭小孩,他其實比我辛苦得多;另外,桌上常有好心人士送來水果甜點,說是要我壓力別太大。只能說,靠這些友誼支撐我繼續撐著場面,學習讓自己扮演不太像自己的角色。
我這個不像長官的新聞部執行副總監還在學習,也希望大家最近看看TVBS新聞,我們的努力是不是真的有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