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30世代應該如何看待「死亡」?
答:「死亡」是由各種條件所促成的生命狀態,就像美麗的花兒從枝頭凋謝;再難過一點就像小狗罹患重病,或在街上突然被車子撞到而失去生命;當然,失去親友或自己的生命,是我們最不願面對的事。
我們往往不能接受「死亡」這段自然萬物的必經過程,佛教以「往生」來解釋生命的結束,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就像樹上的花兒回歸塵土,變成分子,又成為一個新生命的循環,滋養大地。
這個循環讓大地一直生生不息,新的生命不斷地蓬勃發展,如果我們對生命的力量有另一層體會,我們就能了解:當肉體走了,生命其實並沒有消失,整體系統持續活著,個體,也轉化成新的生命力量。
問:死亡後,如何成為新生命力量影響他人?
答:思考這樣的問題,不該用「來生」、「來世」會是什麼的角度;因為這樣的思考,只流於有趣的空談而已,死亡以後的事,怎麼談都只是猜測,不會有積極的證據!但是,如果活著的時候,曾經影響過一個人,當我們離開人世後,他仍然記得你說過的話、你寫的文章或是你待人處事的態度,那你雖然死了,
就還活著,因為這是「思想的傳承」。
例如孔子或佛陀,他們的思想在千年後仍舊活在我們心中,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思想和價值觀。如果我們能在死後繼續影響他人,傳承我們的思想、觀念,那麼我們的心靈寬度,就會不斷地擴展,讓他人持續感受到我們心靈的溫暖;如此一來,死亡雖然難過,卻也不必再感到害怕;也許弘一大師臨終寫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就該如此解讀。
換句話說,我們能讓自己的微笑影響他人,透過自己的手、筆或力量把想法傳遞出去,用自己的時間,讓更多人的生命情境變美,這就是我們生命存在的目的,也是生命永續的方法。當別人因為感受到我們的溫暖,變得舒服、快樂,進而把相同的感覺傳遞給更多的朋友,這種生命力就會一直活著,也代表我們自己活得更長、更遠,我們曾經做的努力就永續了!
生命總是分分秒秒不斷死去,若把死亡拉近一點看,半小時之前的我們都早已經不在人間,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回到半小時以前的生命點;但是,我們經常是矛盾的,雖然擔心失去生命,我們卻又經常浪費時間與生命,感覺無聊而晃蕩的人,無異表示我的生命太長,可以隨意揮霍!所以要學習讓自己活在不後悔的狀態,做對自己、社會有價值的事情,用「心」地活著。
問:我們要如何面對親友離開人間?
答:練習,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親友的離去或自己的死亡,當你開始學習接受、認識「死亡」,就要珍惜他們在世的每一天,千萬不要等到陰雨綿綿的日子,才想像以前有陽光的好天氣是多麼地溫暖!
我們對親友的離去一定會捨不得,那是因為不習慣失去的感覺,就像你種的花,突然被拔走而難過,這是因為執著而有失落感。但是,我們都要學會讓自己面對這個事實,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如果能獨自體會悲傷難過的這段時間,這是生命的學習,我們的心靈,也將因為學習面對失去而成長。
幫人「助念」,是佛教練習面對死亡的其中一門功課,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幫人助念,處於想看死者的臉卻又不願看的尷尬心境,這表示我當時還未習慣面對死亡。如此練習,我才有機會慢慢體會,理解生死只是花兒在樹上和地上的差別而已,這樣的過程需要長時間反覆練習,不只學習接受,還要超越。
我妹妹在兒童病房工作,她曾經告訴我「小朋友都不知道他即將離開人世,所以都不會覺得害怕」,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甚至對死亡有天真的想法,想像死亡的美好,期待自己在死後能變成小天使、天上的星辰,所以他們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死亡,這就是我們懂得愈多,反而把死亡想像得愈奇怪!
另一方面,我們不如為死去的親友接棒,延續他未完成的事情,用餘力回饋社會,享受人生在世的每分每秒,進而把好的精神、價值等層面傳遞下去,讓每位內心有困惑的朋友,看見一道曙光和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