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的中產階級對未來倍感焦慮時,中國中產階級又是什麼面貌?關心什麼議題?
10年後,收入中等人數將達3.5億
中國國家統計局曾在2005 年宣布,將年收入從6到50 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29 萬到240 萬元)的家庭,定義為中產階級。中國社會科學院當時還統計,中產階層已經占總就業人口的20%,20年內將飛速成長至40%。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分析,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批興起的中產階層,多是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或農場主人;如今的「新中產階級」,則主要是知識份子與白領工作者,他們受高等教育,靠管理技能或專業知識吃飯。
如今,這群人不僅是中國這座「世界工廠」重要的支持力量,更扮演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的社會調和劑。
外資美林證券也預測,未來10 年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達3.5 億人,形成一股龐大的中間力量。
但2006 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曾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中產階級報導。報導中,多數人卻認為中國目前仍處於貧富差距懸殊的「兩極社會」,根本還沒形成中產階級。
對於中國中產階級的各種評估預測莫衷一是,但姑且不論中國是否已然形成中產階級,兩岸對中產階級的定義與想像,的確截然不同。
收入中等階層,自認非中產階級
相較於台灣民眾普遍認為,年收入約上達百萬台幣即屬中產階級;中國對中產階級的界定標準,更高不可攀。
曾研究中國中產階級的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曉虹觀察,中國大部分收入中等的人,僅認為自己處於社會結構的中間階層,而非中產階級。
去年,Yahoo! 透過30 萬份調查指出,中國民眾眼中的中產階級面貌:月收入萬元(約合新台幣4萬9000 元)以上;開「標緻307」或「奧迪A4」汽車;住高級大樓;用IBM 或SONY 的筆記型電腦辦公;用Nokia、Sony Ericsson 的高級手機;經常出入五星酒店,嚮往到法國、東南亞等地旅遊。
「別開玩笑了,我怎麼能算中產階級?」在繁華的上海金融中心商業區,一位年薪數十萬人民幣的外商經理人這麼說道。
西南核心城市重慶,一位文化界高階經理人形容,「城裡有公寓,郊區有別墅,開車要開賓士、BMW,旅遊要去北美、西歐,才叫中產階級。」他們不愛喝即溶咖啡,如果不能自己研磨現泡,至少也要買杯星巴克,工作之餘要打高爾夫或泡酒吧,才是中產階級生活。
很顯然,中國人對中產階級的期待不僅止於中等收入,「新富階級」、「小資派」較符合他們的渴望與想像。
渴望高消費能力,襯托社經地位
許多中國民眾相信,中產階級除了要有房子、車子,對於時尚、名牌、飲食等生活層面等,也要有品味。這種「向新富階級看齊」的消費心態,已然成為一股龐大商機。
兩年前,上百度網站搜索「中產階級」這個名
詞,會跑出158 萬個相關網頁。如今,這數據已暴增到247 萬。許多業者紛紛祭出以中產階級、小資風格為訴求的產品,搶攻這批潛力客戶。
這群人喜歡買精品、享受旅遊,更會投資房地產,渴望樹立自己出眾的社經地位,未來更會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新勢力。
除了炫耀式消費,中國對於中產階級的期待,還包括生活上的品味與文化素養。
來到剛辦完奧運的北京,一位外派一年多的台商經理人站在金融大街說道:「一般北京人吃烤鴨去『全聚德』,但小資派愛去的卻是『大董』。」一樣賣烤鴨,後者的裝潢、服務、甚至菜單的精美程度,才受「中產階級」青睞。
不過,中國最近一份調查也條列出「中國中產階級的十大焦慮」,他們一方面顧慮社會的仇富心態,也憂慮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更擔心職場上的競爭壓力、害怕自己過勞死。
而根據《30 雜誌》的調查,55%的30 世代自認是中下階級,並且有失業焦慮,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感到不安。
或許,台灣30 世代真正該擔心的是:在全球化時代,和環境格局更大、頭角崢嶸的對岸中產階級相較,自己到底有多少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