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保」對險,才能有「 保 」庇

保險不卡螺絲》

黃鈴雅
user

黃鈴雅

2012-10-22

瀏覽數 3,650+

「保」對險,才能有「 保 」庇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為什麼明明說是存錢,怎麼要急用時卻沒錢可領?」

儘管消費者對於保險觀念已日漸健全,但保險的精算內容、商品種類的琳瑯滿目,還是讓消費者一臉茫然聽得霧煞煞,不僅往往不清楚自己保了什麼?為什麼要保?還常常因為不熟悉而隨意聽從業務員的建議保了一堆險,等到理賠時,才發現買錯險!

其實,保險本身沒有問題,任何形式的險種都有其保障功能及意義,最容易產生糾紛的通常都是因為保戶的需求、期待與實際投保內容不符。

保險不能沒有,但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選擇適合的保單,用有限預算將保障效果發揮到最高,打點3 個關鍵思考,就能聰明投保。

Think 1:保額要夠用10 年

壽險最主要功能在保障保戶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提供的約定保額理賠可以支撐保戶的生活基本需求,並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及經濟來源。那麼,多少保額才夠呢?第一金人壽協理呂泓毅用「保險十一原則」建議,「保額=收入的10 倍,保費=收入的1/10」,簡單來

說,最恰當的保額,就是要能夠支付被保險人發生風險時,還能藉由保險理賠來因應未來的10 年生活。

既然保額不可忽略,要怎麼買才划算?以保險商品來看,簡單可分成定期險及終身型,由於國人對於「終身」、「期末領回」等看似不虧本的商品有相當的偏好,大多數人會先考慮終身壽險或終身醫療才划算,但兩者間的保費價差最高達10 倍,投保前,不能不算清楚。

以年輕人來說,雖然愈早買愈便宜,但風險是,未來能否長期負擔保費支出?尤其現在起薪低、加薪難,還動不動就放無薪假、裁員風,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台北營業處區經理余婉琴建議,比較低風險的做法是,以定期險先取得保障,等累積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再轉換成終身險的方式最划算。

余婉琴提醒,一開始就選擇終身型產品,光終身壽險年保費就要2 萬多,負擔可不小,不妨先選擇可續保的定期險,搭配基本的醫療、意外險,1 個月約莫1000 多元,待財務能力穩定或有增額需求時,再轉換成終身險。

Think2:先買純保障,不急於一次購足

保險種類多到數不清,最基本的配備就是「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先把保障人生風險的大傘確立了,等經濟能力足夠後,再考慮其他產品。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像是常見的還本型壽險、投資型保單(變額萬能壽險)、增額型壽險等,這類商品則是在保障之外,期待能有投資或增值的功能,通常會是保障低、保費高,這部分商品應架構在基本保障完整後,行有餘力時再添購;而重大疾病、長期看護險等,也應視收入與需求,再伺機加買。

但是,多少保障才算足夠呢?這要依我們的經濟風險有多少來計算:最基本的壽險保額=1 年家庭支出總額+房貸總額。

以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為例,他的壽險保額,最少要能支應當意外發生時,未來1 年的家庭生活總支出(最理想是10 年),以爭取緩衝時間,讓第二經濟來源有充裕的時間接手。

如果家裡有房貸支出,那麼保額一定要能夠抵消房貸數字。余婉琴說,過去許多人較重視醫療險,所以年輕時會用額度很低的壽險搭配足夠的醫療險,但當到了有房貸或成家壓力時,往往必須透過加買來補足房貸風險缺口。但房貸僅是階段性任務,台名保險經紀人處經理蘇桔明建議可以透過遞減型的定期壽險來補強,遞減型的定期壽險保額會逐年遞減,所繳保費也會逐年減少,也就是當房貸逐漸減少時,也無須多繳保費。

什麼時候是加買退休險種的時機?余婉琴建議在35 到40 歲上下為佳,因為這個年齡層最大的支出負擔,會在小孩教養費、房貸等,而且此年齡層除了家庭負擔,工作上的責任也較大,健康也較容易產生變化,因此若是單身族或是孩子大了、房貸減少時,就可以考慮長期看護險及養老險的配置。她說:「雖然這時候買很貴,但是已經有相當的財務能力了,相較來說是比較好的時機,繳保費才能遊刃有餘,如果要在年輕時買,易被保費壓得喘不過氣,也很容易壓縮到應該有的基本保障。」

Think3:控制投保預算,找福利、搭附約才省錢

若想提高保額又不想多花錢,可善加利用保險公司提供的保單福利。消費者往往在投保後就覺得「有保有平安」了,余婉琴說,其實多關心自己的保單有利無害,別怕跟業務員聯絡,最好時機是每年收到保費繳費單的時候,例如保單購買屆滿一定期間(如3週年、5 週年等,依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不同),還有結婚、生子當年附上戶籍謄本,就可依原契約條件增加20%保額,假設當初投保保額100 萬元,結婚當年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即可增加保額為120 萬元,就可以用當初投保時的體況和年紀計算保費,無須再購買新單。

此外,如夫妻或子女,當需求增加也不一定要重新投保,可以利用配偶、子女身分,在對方保單下附加醫療附約,不一定要新買主約。不過這種方式也有缺點,就是主約一旦保障不再,如解約或停繳等,附約保障也會跟著消失。

保險規畫不是一成不變,投保前想清楚這3 件事,確定需求、掌握預算、再挑商品,就能一步一步做到階段性的最佳配置,投保不花冤枉錢。接下來,請跟著下面4道輕生活練習題,讓你的保險不卡螺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