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披頭四、Mr. Children、伍佰之外,在五月天主唱阿信的心目中,還有一位饒富搖滾精神的人物令他敬佩。
這個人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他是企業界的Rocker,如果Stay Real(阿信自創品牌)像是射一架紙飛機,那Stan 哥(施振榮英文名)就是讓一架A380 在空中飛,飛行器技術甚至是他主導開發的。」
搖滾精神,是勇於走出自己的路,Rocker,是敢做非主流的事。施振榮是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數理成績優異,卻不隨當時主流念醫科,選讀最新的電子工程;研究所畢業後,外商大企業與本土公司同時找他加入,他選擇從本土研發部門做起,開發了台灣第一台電算器、全球第一支電子筆錶等產品。
後來,更創辦宏碁集團,研發出亞洲第一台個人電腦,帶動全球蓬勃發展的PC 產業,讓個人電腦從1 萬美元的奢侈品變成1000 美元的平民產品。
其實施振榮會創業,是因為失業。原先待的公司本業雖好,卻受大股東家族財務困境的拖累,宣告破產。「一群年輕人突然失去了工作,於是我號召大家一起創業,」正如把失業危機變成創業的轉機,他總是用反向思考看世界。
當其他的企業家感嘆一代不如上一代,他要大家相信年輕人的能力, 「每個世代的客觀環境不一樣,不需要比較,下一代會創造屬於他們的世界。」當其他的趨勢家稱這一代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他卻認為,「每個轉折都可以是契機,每當出現新失落,就是創造新價值的時候。」
在施振榮的眼中,縱使未來有百倍挑戰,卻也代表是一個充滿千倍機會的新世界。從宏碁集團退休後,他再創智融集團,從事業走向志業。創業超過30 年,他將心得淬煉成經驗,寫了《微笑走出自己的路》一書,分享給想創新與創業的年輕人。
「這些都是我走了幾十年,幾經思考才通透的道理,很多是檢討失敗而得的結論。」他認為,吸收別人的失敗經驗,跟開創成功經驗一樣重要,因為不用重蹈覆轍,「把精神放在尋求新的成功之道,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施振榮給30 世代的創業課,現在開課。
Lesson 1:為滿足社會需要而創業
創業者要有的第一個思維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創業,企業賺錢則是因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回報,讓創業者可再投入資源、培養人才,創造更好的環境,從這樣的思維出發,比較能掌握努力的方向。
也有不少年輕人問我,應該自行創業,還是擇良木而棲?創業,其實無所不在, 在我的定義,創業就是創造價值。
如果在大組織,你被賦予開拓新事業的責任,算不算創業?如果在部門裡,在工作領域表現出色,幫部門與組織創造價值,算不算創業?如果公務人員盡心為人民創造價值,算不算創業?只要能創造價值,就算是創業家,甚至公益領域的志業也可以是創業的一種,它也為社會創造價值。
Lesson 2:要有氣長策略
創業初期,手頭資源消耗的速度比想像中快,因此氣要夠長,長到你能證明獲利模式出現。實驗的過程需要時間,很多年輕的創業家往往只吐了第一口氣,推出第一項暢銷產品,卻無法再接再厲。
就算我是亞洲第一個做出個人電腦的人,有技術,也有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過初期想擴展規模,公司是沒錢的。當年沒有創投,銀行也不會借錢給小公司,後來想出員工入股的方式,才慢慢撐過來。
從創業到建立成功模式的過程,很像一架飛機,不是一下子就能衝向天空,剛開始需要在跑道上滑行,而且要滑行得夠久。我常看到創業者在生存邊緣的直線徘徊很久,甚至中間往下掉,再爬起來繼續滑行,最後順利起飛。跑道線要有多長?一般若1 到3 年還看不到有向上起飛的徵象,表示現有模式不得要領,必須改變方法。
起飛(成長)階段,資源仍有限,要避免「墜機」,最好建立「不打輸不起的仗」的思維,做重大決策前先設好停損點,估算失敗會帶來的衝擊, 企業財務能否承擔,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就算不幸失敗了,也不至於一蹶不振,還是能夠往前走。
Lesson 3:要有交學費的準備
創業者要認知到,成長是經歷以前沒做過的,為了累積經驗與能力,必須有繳學費的心理準備。我可能是台灣在品牌國際化的創業過程裡,繳了最多學費的人,只要能在可承受的風險內,就可以忍受, 最重要的是,組織從教訓裡學習、蛻變。
另外,團隊信心與默契是成長的關鍵。一旦面對困難,創業者不但自己要保持信心,也要幫團隊「墊高」信心,因為一定會有挫折。挫折是這樣的, 如果有信心,它就是學習;沒有信心,就變成打擊,就算有損失,也要當成人才成長的投資,打仗就是要信心與資源,也是團隊往前走的必要過程。
Lesson 4:用微積分概念找新機會
我常被問到,台灣還有創業機會嗎?是否有機會再創造出大型跨國企業?今天的問題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了!如何確認這是值得投入的好機會?你得要有在變化中洞悉價值,發現別人沒看到,或覺察哪塊市場尚未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你可用微積分概念來找尋新機會—即使再小,裡頭仍有無窮的機會存在,從已經區隔的市場裡,再切出更細的市場,尤其全球分工愈來愈細,特定區隔市場仍可提供新機會給創業者。
很多創業者會失敗就是一開始想得太大,若能先由一塊小領域做起,累積能力與信心,待建立成功獲利模式後,再像滾雪球般,滾大新創事業,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
Lesson 5:別把計畫書的商業模式當聖經
所有創業者都會關心:「要不要想好商業模式才開始創業?」有句玩笑話說:「計畫比不上變化,變化比不上一通電話。」創業者不能把創業計畫書裡的商業模式當成聖經。
商業模式的整體結構比細節更為重要,投資者可以從結構看創業者的觀念是否正確,但就變化快速的競爭環境來看,商業模式寫出細節不一定有用,雖然可以藉此磨練自己對事業的了解程度, 不要因此奉為圭臬,適得其反。
其實,只要有好的點子,能夠切入特定市場,並且創造價值,也許一開始沒那麼具體,若能在過程逐漸摸索出可能的商業模式,慢慢就會試出對的路來,即使現在的路不可行,也可調整方向再出發。
Lesson 6:不要迷信先進者優勢
當事業經營順利時,創業者要主動尋找下一個挑戰,不斷創造相對的競爭優勢。你先想到的點子,無法要求別人不跟進,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大家互相學習,才會進步,走在前頭的人不能抱怨大家學他,甚至超越他,而且就算你的技術比較好、規模比較大、有智財權保護,也無法阻擋模仿。
更重要的,要知道沒有永遠的競爭優勢,就算你是市場的先進者,也用專利權、品牌累積資源,創造出經濟規模與消費者口碑,但只要競爭態勢一改變,你建立的基礎,有可能不是建立障礙,而是包袱,先進者反變成被淘汰者,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有發生。
Lesson 7:雲端是lifestyle 的革命
雲端可以改變世界,但大家對於它改變了什麼是模糊的,新時代創業者若沒弄懂雲端的核心精神, 比較難發展出具備市場價值的創新點子。
若單純把雲端視作下一代的科技進步,會忽略它背後帶來的龐大商機。它真正帶來的是生活型態(lifestyle)革命,就像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徹底將人類從農業社會帶入工業社會。雲端找回了人的自尊,開啟使用者真正當家作主的時代,人可以自己決定應用程式、服務和內容,並在線上儲存虛擬工作區或個人化內容,輕易組合出想要的生活型態。
1990 年代末期,我在美國演講時,曾提出PC 會走向多元化新興裝置,那時,我想像的未來是從PC 延伸一大堆的XC,X 代表未知之物,現在的iPad、智慧型手機、PS3 都是XC 的一種。
雲端服務改變的是生活型態,透過各種裝置, 創造不同的lifestyle。雲要夠大的市場才能做,台灣的機會是端,做「端」不只是研發載具,而是觀察消費者的生活型態,不只是創新「技術」,而是創新「生活」。你在思考技術與服務的背後,其實是要滿足消費者的某部分需求,結合他們的生活, 創造獨特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