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天團五月天在去年推出了華人第一部3D 演唱會電影《五月天:追夢3DNA》,並發行電影原聲帶。追夢的時候,有搖滾來陪伴是再熱血不過了。時間推回到1987 年,電影《搖滾時代》的故事也不例外,那是個經典搖滾樂狂飆、讓人血脈賁張年代。
呼喚自由意志與叛逆精神
小鎮女孩雪莉和城市男孩德魯在日落大道邂逅,兩人都在追求各自的好萊塢夢,隨著蜂擁而上的搖滾客呼嘯衝入搖滾聖殿「波旁酒吧」(Bourbon Room),激情的電吉他弦音響徹全場,透過威豹(Def Leppard)、邦喬飛(Bon Jovi)、外國人(Foreigner)、旅行者(Journey)、毒藥(Poison)等樂團的熱血名曲交織在一起,讓搖滾與夢想完美結合,沸騰觀眾的心。
追求夢想是人生永遠不墜的課題,代表著希望與生命存在的意義,也是搖滾之所以不死的原因。
搖滾(Rock and Roll), 起源於1940 年代末期的美國,1950 年代才定型成一種獨立流派。搖滾樂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非裔美國人藍調、鄉村音樂、爵士樂、以及福音音樂,在1960 年代開始流行,並迅速風靡全球。當樂曲在全世界傳唱,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不僅唱出人們對於愛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呼喚自由的意志以及叛逆的精神,還發洩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涉及的議題更普及到戰爭與和平、民主與政治等方面。搖滾樂的力量已經遠遠超越了一種音樂形式,它影響了人的生活方式、時尚品味、處世態度及精神。
《搖滾時代》改編自百老匯熱門音樂劇,曾獲得5 次東尼獎提名。劇中的年輕戀人來到好萊塢,希望能夠一舉成名,結果在過程中挫折不斷,很難一直保持信心。《搖滾時代》背景在具象徵性的日落大道,在那裡就有可能會夢想成真。
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樂團若是能在Whiskey 或Roxy 俱樂部表演,最後就能獲得唱片合約,得到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財富與名聲。
搖滾,其實也很像電影
搖滾的年代,是個什麼都有可能的年代。但很多人都看不到,成名和發財背後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那些走紅的80 年代樂團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成為巨星之後,還有什麼可以追求?
阿湯哥飾演搖滾天王史塔西傑克斯,他的休息室布置成熱帶叢林風,身旁更是美女如雲,每個人都對他畢恭畢敬。但或許也因名聲和財富來得太容易,經過幾年的放縱沉淪,他變得只管縱酒狂歡,卻老是怠忽職守,甚至連自己的表演都會不見人影。當《滾石》雜誌記者來波旁酒吧訪問他時,這個搖滾明星變得愈來愈墮落,失去早期的搖滾精神和理念,只能唱著當初走紅的歌曲,卻無法有任何突破。
相較於劇中另兩位主角雪莉和德魯,他們來到好萊塢都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對音樂的熱情。我們看到的是後浪的積極向上與前浪的停滯不前。這也讓人們思考到,當你成功時,是否仍能保持初衷,繼續熱血下去?還是當獲得一切之後,前面已經沒有什麼目標可以追求,最終只能向下沉淪?
搖滾,其實也很像電影。就算最壞的狀況,也能讓人看見一絲曙光。有人糜爛度日,卻仍然能夠東山再起;有人屢戰屢敗,但最後實現夢想。就像史塔西傑克斯唱起了邦喬飛的歌曲〈Wanted Deador Alive〉,他化身亡命天涯的牛仔,不管明天是死是活,他只能向前,義無反顧。這就是搖滾的精神,反骨不妥協,對自我信念的堅持,無所畏懼地迎戰命運。
當我們在向那些搖滾巨星、天團致意時,其實也等於在向自己致敬。因為我們都有叛逆的時候,也期盼別人能夠了解我們。我們有自己追求的理想,就如同那些搖滾樂手用盡生命去圓夢。我們在搖滾的節奏裡感受到生命的起伏,也從歌詞裡找到了歸屬。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搖滾裡分享了愛,找到了面對生命的態度,如果人生那麼短暫,是不是更該活出自我?
搖滾是一雙翅膀,帶我們飛越現實的殘酷,即使是最黑暗的幽谷,你也從來不是獨自一人。
讓我們一起Rock and Roll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