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分散風險學投資

投資族拆招》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2-01-01

瀏覽數 4,350+

分散風險學投資
 

大多數投資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都是由心理影響行為判斷,而歷史經驗充分證明,未經深思熟慮、盲目衝動就大軍開拔邁向投資,到最後都是以全軍覆沒收場。因此,如何摸清自己的有錢指數,建立防禦部位,伺機掌握攻擊機會,才能在投資市場中亂中求勝。投資族通常有5 大理財盲點,請先學以下5 堂課。

Q1:投資風險高,有錢還是存銀行比較安全?

兩岸財經作家楊凱偉建議,低利時代需將錢放在具備投資效益的地方,否則會愈存愈少。主要因

1. 財富累積速度慢:銀行1 至3 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僅1.275%,對於還在衝刺財富指數的青壯年來說,速度太慢。

2. 通膨風險會吃掉利息:現在是低利率、高通膨時代,如果將錢存在銀行,很容易變成「負利率」﹙亦即定存利率低於物價指數上漲率﹚,即使存款金額沒有變少,無形中仍會縮減實際的購買力。

Q2:我很認真投資,為何總是賺不到錢?

CFP 認證理財規畫顧問黃正勳分析,投資族無法達到理財目標,通常都是未能嚴守投資紀律,容易犯以下錯誤:

1. 投資中斷:有的人一看到同事買車,就想著「我也要買一台!」看到朋友出國旅行,自己也跟著計畫出國玩,一旦理財計畫中,沒有將這些部分的資金規畫出來,而挪用到投資的錢,自然會造成投資中斷,影響報酬率。

2. 投資標的屬性太接近:有的人買了股票又買台股股票型基金,以為這樣是分散風險,其實,兩者投資屬性相同,風險指數一樣高,無法讓投資組合發揮穩定獲利的效果。

3. 不敢承認損失而不執行停損:台灣投資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不敢承認損失而不執行停損,或是過度自信,容易出現買高賣低的結果。能夠嚴格執行投資紀律的人才是理財的最後贏家。

Q3:投資不要輕易轉換標的,長期投資才會賺錢?

雖然基金強調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不過,近來歐美債信問題、匯率波動,與熱錢四處流竄等問題,市場波動度變大,元大銀行資深副總吳鴻麟與楊凱偉建議:

1. 增加操作頻率,適時停利或停損:例如投資波動較大的衛星資產標的,可以先設定10%的報酬率,只要達到目標,就將獲利部分先落袋為安,每月仍維持定期定額扣款,而獲利部分,則可留待下一次大跌時,作為進場加碼的籌碼。

2. 避免過度集中單一市場或單一投資標的:國際金融震盪愈來愈劇烈,應該要嚴控風險,最好作資產配置以分散投資標的。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3. 動態調整投資組合:依照投資標的的報酬率、風險屬性,動態調整成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Q4:誰說我沒理財,基金、股票、黃金存摺我都有!

在投資組合中買了基金、股票、甚至目前最夯的黃金存摺,這樣算不算認真理財呢?

吳鴻麟指出,投資並不等同理財,做好存款、保險的配置後,有多餘的資金才進行投資,這樣才算是完整理財行為。而投資並不是什麼都買,他建議依照投資人自己的風險屬性,選擇適當的投資策略,將屬於投資的資金做如下配置:

中壽財富管理小組業務經理張婉琪則建議,「核心投資」主要訴求保護資本和長期穩定報酬,要挑選波動率相對較低,具安全穩定收益或穩健成長特質的標的。像是經歷多次景氣循環,皆能穩健操作並績效優於大盤的10 年以上基金,或是中華電信、中鋼等獲利穩定、固定配息、配股的定存股。

「衛星投資」主要以波段投資或短期操作來增進整體投資報酬率,因此,可以選擇報酬率及波動性風險較高的標的。

像是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原物料基金、或是ECFA 概念股等市場資金聚焦的標的。

吳鴻麟提醒,投資標的最好選擇自己熟悉的工具,否則,什麼都買,什麼都賠也不奇怪!

Q5:買保本、保息的產品就不會虧錢?

目前號稱「保本」、「保息」的商品,投資報酬率看起來似乎很誘人,但事實上,許多金融商品都是以「外幣計價」為準,才會有5% ∼ 6% 以上的報酬率,如果將來投資到期要贖回時,計價貨幣貶值,那麼匯回新台幣後,就不一定「保證」會獲利。

換言之,所有強調保本型的投資商品,投資人一定要注意匯率風險。尤其對這種只賺一點點利息的保本保息商品來說,匯率的損失往往就可以吃掉所有的利息。什麼時候買這類商品比較有利?理財專家黃正勳指出,若看好未來新台幣會貶值,就可買進美元投資基金,未來等外幣基金到期後,將可享有較高的匯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