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問題,引發史上第一次美國長期債信評等遭降級;英國失業率居高不下,釀成史上第一次英國街頭暴動。當世界快速變動、強權不再值得信任,本世紀的年輕人該如何自處?世界趨勢大師約
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說:年輕人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定錨。
8 月18 日下午,《中國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思比與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 應邀來台演講,暢談大中華經濟圈崛起與年輕人該有的正確心態。認識中國前你必須先認識兩個數字:410、62.3。
410 億美元是去年台灣整年對中國貿易順差金額;62.3%是香港的轉口貨物來自中國的比率。中國經濟崛起,連帶拉抬台灣與香港的經濟成長,大中華經濟圈蔚然成形。
約翰‧奈思比指出,未來的亞洲經濟將由中國主導,加上華人普遍重視家族網絡關係,與台灣和香港關係密不可分,三者共組的「大中華經濟圈」將是未來的組織典範。桃樂絲‧奈思比說得更直接,她說,未來中國一定會崛起,而本世紀的年輕人將擁有歷史上最好的機會。
當遍地都是機會,如何精準且快速地抓住機會,啟動生命力量,將是本世紀人才競爭的關鍵。約翰‧奈思比在《Mind Set!奈思比11 個未來定見》中,提供11 個年輕人找到未來定見的方法,教你如何把握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機會。以下是精彩內容:
定見1未來就像一個拼圖
事件的片段,無法呈現事實的完整面貌,也不會主動相互連結。我們必須找出這些事件的片段,想出來它們會如何連結,會呈現何種圖像。
在未來的拼圖中,每一個片段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後將整合成新世界的樣貌。在未來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有能力預測這些片段會往哪去,而且,我們要能夠將兩兩片段做連結,才能精準描繪出未來的圖像。
要連結不同的事物,需要多一點直覺,少一點計算。其實任何發現,都是來自已經存在的事物;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許多人都看得到,卻無法加以連結,例如當熟蘋果掉落時,牛頓就能與地心引力連結。
如果我們想要預知未來,一定要從自己關心議題的細部著手,拼出所感興趣的未來藍圖;接著,要注意統計的數字,不要擔心把細部資訊放錯位置。持續檢視各部分之間的連接關係,互相吻合的部分會逐漸呈現一個新面向。
定見2盡情想像,別怕出錯
有個年輕人,他在蘇黎世理工學院念過物理系,但他的論文被退回;畢業後,他是當屆畢業生唯一沒找到學術工作的人,最後屈身於當一個專利檢驗員,不過他並未失去自信:「 傲慢萬歲,它是我在這個世界的守護天使。」此人就是愛因斯坦。
26 歲的愛因斯坦常常寫信給他的友人,信件裡提到他的研究草稿,是有關運動中物體的電子力學,將修正空間與時間的理論。年輕的愛因斯坦提出看似不合邏輯的漫談,最後卻帶來量子力學的重大轉變,並被譽為20 世紀最了不起的天才之一。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哈佛智商專家賈德納(HowardGardner) 相信, 愛因斯坦發現這麼多的大自然祕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eternal child)。
像個孩子一樣,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然後盡情想像,別怕出錯。這對用來觀察未來趨勢也十分有用,約翰.奈思比說,他在寫未來趨勢時,並不會擔心他的分析稍後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只有在我不需要瞻前顧後時,才能盡情想像,提出趨勢的看法。」
定見3不要走太快了
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頭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如果不好理解,可以聯想四處可見的導遊;他們扮演帶領人的角色,不會走得太快讓遊客不知道導遊在哪,而且他們會揮舞著「跟我來」的小旗子,領著觀光客參觀。
導遊與其他領導人的共同點,就是要讓跟隨者看得見他們。即使是最有才華的領導人,也要有人追隨,才能實踐其想法。
約翰‧奈思比從政時,偶然聽到艾爾‧史密斯(AlSmith)的睿智忠告( 史密斯曾任四屆紐約州州長,並在1928 年競選總統):「不要離遊行隊伍的前頭太遠,別人都不知道你還在不在隊伍裡。」史密斯所說的遊行譬喻是最好的領導忠告之一,因為我們關心鄰居的程度往往遠高於住下一條街的人,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預測未來。領導者要能預測未來,還得讓自己不要衝到太前面,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定見4把握機會,不要急著解決問題
機會就像流星般稍縱即逝,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許什麼願,也不及時說出來的話,那就沒了。做事情必須預作規畫,妥善準備,才能夠遇事不亂,抓住機會,這是中庸裡「凡事豫則立」的精義。
機會之窗,就如同暴風雨中的窗戶開開闔闔,你得準備好抓住它們,否則一旦錯失機會,翻身渺茫。當柯達(Kodak)在1990 年推出第一部數位相機後,數位攝影就開始引領風騷,並將攝影市場帶向另一個全新境界,類比攝影就此淡出市場。缺乏彈性的大型企業,都在失敗之列。日本傳統品牌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在相機市場縱橫百餘年,卻在2006 年黯然退出相機市場。
機會尋找者了解,只有轉變才有機會;而問題解決者,只關心昨日之事。轉機,轉變才有機會,當人、事、物的關係發生變化時,新的關係會創造出新的需要跟欲求,進而提供新的機會。預測未來時,注意那些可以把握的機會,你自己也要行動。道理就這麼簡單,沒準備好,最佳機會就會溜走;就算準備好,如果不及時行動,別人也會先下手為強。
定見5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我們的世界正逐漸轉變為一個重視人性的世界,產品的設計與文字藝術將成為勝出的關鍵。
科技的進步總會促成社會的變化,這不是新鮮事,不過現在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科技日新月異的速度,已經令社會的適應能力追趕不上,而且此一差距正擴大中。儘管新科技出現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人類與科技間的關係卻很少被重視。行動電話是個很好的例子,重點不在於科技本身,而在於聯繫人們,之後才「順便」改變了我們的通訊方式。人們本來就有人際聯繫的心理需求,科技的出現只是幫助我們更方便與他人溝通。
科技能幫我們很多忙,但都必須與需求、技術取得平衡。高科技的社會發展後,讓我們愈來愈重視智能與精神情緒的平衡。高人性與高科技,世界愈是科技化,我們就愈需要藝術家與詩人。
定見6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
學習解讀趨勢的第一件課,就是必須了解「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媒體就是愛報導變化,但我們要對未來的生活更具主導力,而不是整天為新聞呈現的變化煩心。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在變動快速的世界中,找到清晰的未來目標。所以不管你身處哪個產業、關心哪個領域的趨勢,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
定見7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觀察未來最簡單又實用的一個原則是: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
一時的流行固定附著在趨勢中,並且是趨勢的一種體現。趨勢本身不常發生變動,但依附其間的一時流行,卻一直激發變化。世界的變化其實奠基於過去及現在,基本變化是各種力量聯合的結果,很少會是單一力量的呈現。做決定前,永遠自問是否有 足夠的各方力量,朝同一個方向作用。
定見8變 革,就要端出牛肉
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的,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身為領導人,有責任讓他人知道變革會帶來什麼好處。這是領導人的責任,除非眾人相信領導人所言,否則他們是不會支持變革。
定見9演變是需要時間的
所有的變化都是演進的,而非突變的。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對於新發明,我們總是低估了充分實現概念所需要的時間。生物科技與奈米科技,將需要21世紀剩餘的時間來發展。
定見10要懂得去蕪存菁
「先減後加」的思維,能幫助你去蕪存菁。在網路時代,要取得資訊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我們就像走進「資訊超市」,迷失在滿溢的資訊中,不知如何選擇自己所需。一個人不可能掌握今日所有的科技演進,及地緣政治發展;所以,只要對你有幫助、自己也感興趣的事物就要用心,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
定見11不要輕忽了統計數字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領域的表現與發展的話,就一定要檢視統計數字。不過要記住一個原則:不要相信政治包裝的數字。在商界、政界或私人生活中,一旦扯上個人的榮耀,言談與事實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問題不在你聽到或看到了什麼,而是在於他們所隱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