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會有成千上百萬未使用完的健身會員卡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冒著自己及別人的生命危險,邊開車邊用手機打簡訊?非理性的情緒不只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也常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做出錯誤決策,而這些決策很容易形成固定模式,造成往後更多錯誤決策。
你知道自己有多不理性嗎?以下3 個創意十足的實驗,將揭開「人非理性」的真相。
不理性實驗1. 小干擾反而更快樂
請先想像一項你不特別喜歡的工作。或許是報稅、準備考試、清洗家中的窗戶,你特意撥出一段時間,希望在一天之內完全解決這件討人厭的工作,你是應該一鼓作氣把這件事情做完,還是應該在中間暫停一下,喝杯咖啡、喘口氣?另一方面,如果你正躺在舒服的按摩浴缸裡,一邊享受著冰涼的梅子茶及一大盤新鮮草莓。你會想要一次享受個夠,還是中間爬起來,做點其他事情再回去繼續享受?
享樂適應兼具正負面效果,究竟要如何讓它發揮最大的正面效益?尼爾森(Leif Nelson)和梅維斯(Tom Meyvis)的做法是:他們仔細衡量一些小干擾〔稱之為「享樂干擾」(hedonic disruptions)〕如何影響我們的愉快或痛苦經驗。他們想要知道在愉快的經驗中加入一些間隔,是否可能強化快樂的感受,而打斷負面的經驗是
否也會讓它變得更難以忍受。
為了測試痛苦經驗的假設,尼爾森和梅維斯為一群受測者戴上耳機,然後讓他們享受一段強力吸塵器所發出的5 秒鐘超級噪音。第二組受測者所聽到的噪音長達40 秒。第三組人就更慘了,他們得先聽上40 秒的噪音、享受幾秒鐘的寧靜,然後再接受5 秒鐘的轟炸。客觀來看,第三組人所聽到的噪音,時間比前兩組人都長。他們會比前兩組人覺得更難受嗎?
聽完噪音之後,受測者必須評估最後5 秒鐘的噪音讓他們覺得不舒服的程度。最幸運的受測者(那些只需要忍受5 秒鐘噪音的人)覺得不舒服的程度竟然比聽了40秒噪音的人還要高。那些必須忍受40 秒鐘的人由於慢慢適應了噪音的轟炸,因此覺得最後那5 秒鐘並沒那麼糟。但那些中間享受了幾秒鐘清靜的人,他們的適應力遭到打斷,因而不舒服的感覺也變得更為強烈。
碰到令人愉悅的經驗又當如何?尼爾森和梅維斯招待了另外兩組人馬,讓他們嘗試一下最新款的按摩椅,好好享受一段為時3 分鐘的馬殺雞。第一組人享受了一次無間斷的3 分鐘按摩行程。第二組的人則先享受80 秒鐘的按摩,之後按摩椅會暫停20 秒,然後再繼續進行80 秒鐘的按摩。也就是說,他們總共享受了2 分40 秒的按摩─比第一組(無干擾)的人少了20 秒。結果,中間有一段暫停、按摩時間較短的受測者不但更為享受按摩體驗,而且未來願意花兩倍的價錢來享受這種按摩經驗。
所以,當你做一件討人厭的工作時,不要去想休息一下會令你覺得多麼愉快,你應該想的是,待會兒要重回這個惱人的工作,會有多困難。同樣地,如果你不想離開浴缸去為自己(或你那可愛的另一半)加點飲料,只要想一下待會你重返浴缸時會有多大的快感就好了。
不理性實驗2. 小消費反而更幸福
如何讓適應力在生活中發揮更多正面的功能?過去4年,大學生小安一直住在一間狹小、老舊,而且沒有空調設備的宿舍裡,她與2 位邋遢的室友共用幾件非常破舊、難看至極的家具,並沒有多少地方可放自己的衣服、書籍,以及一套她所收藏的迷你書。
大學畢業前一個月,小安在波士頓找到一份很棒的工作。她等不及要搬進自己的第一間公寓、領到第一份薪水。她把自己想買的東西列了一張清單。但要如何進行採購,才能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快樂與滿足?
一種做法是,一拿到支票立刻展開一場瘋狂大血拼(當然是先付了房租和其他必要開支之後)。她可以丟掉所有的二手家具,為自己買一套漂亮的新沙發、超大尺寸的平面電視,以及她一直想要的籃球賽門票。另一種做法則是漸進式消費。她可以先買一張舒服的床,6 個月後買電視,明年再把沙發搬回來。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一下子就把新公寓布置妥當,當然是一件最完美的事,因此可能會立刻進行瘋狂大採購,但在適應力的作用下,小安若能採取漸進式的採購,她所得到的快樂其實會更多。每次採購的中間有一些時間間隔以延緩自己的適應過程,她將獲得更大的「快樂採購力」(happiness buying power)。
這裡我們要學會的功課是:放慢享受的速度。一張新沙發可能會讓你高興幾個月,但別在沙發提供的快感消退前急著買新電視。如果你的經濟能力突然受創,道理也是一樣。當你必須降低自己的消費水準時,你應該立刻搬進一個小房子、放棄有線電視、不再買昂貴的咖啡。
沒錯,剛開始時你會覺得非常痛苦,但長期下來,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帶來較小的痛苦。
不理性實驗3. 給小錢反而賺大錢
由費爾(Ernst Fehr)領導的瑞士團隊所進行的研究中遊戲規則如下:你會和另一個人編成一組帶到不同的房間,而且永遠不會知道彼此的身分。首先,我們會發給你們每人10 美元。你已被指定要先採取行動。你必須決定究竟要把10 美元給另一位參加者,還是直接據為己有。如果你留下這10 美元,你們兩人就可各自拿著10 美元離開,遊戲也就結束。如果你把自己的錢送給對方,我們就會給付對方4 倍的金額。也就是說,對方會得到自己原有的10 美元,再加上你送給他的40 元(你的10 美元乘以4)。
現在對方有2 個選擇:
(1)把所有的錢據為己有,亦即他會得到50 美元,而你一毛錢也拿不到。
(2)把一半的錢送回來給你,也就是你們兩人各得25 元。
問題在於:
你是否信任另一個人。你會把自己的錢送給對方嗎(也就是冒著失去自己那10 美元的風險)?而另外那個人會珍惜你的信任,與你分享所有的錢嗎?
傳統經濟學(也就是認定「人皆理性」)的預測:沒有人會送回那一半的金額。因此也不會有人先把自己的10 美元送給對方。但實驗結果顯示,這種簡單的經濟理論大錯特錯,一般人都比傳統經濟學家所預期更具有信任感、更加願意互惠互利。多數人都選擇將自己的10 美元送給對方,而他們的同伴通常也會以回送25美元作為回報。
研究顯示,只要有機會,多數人都會選擇報復他們的同伴,而且下手很重。除了能滿足懲罰別人的欲望之外,報復還有更深的意涵。報復與信任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正如我們在信任賽局中所見,即使是對素昧平生的人,多數人還是願意信任他人。
從主張人類理性的傳統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都太信任別人了,這種基本的信任也正是當有人違背社會契約(建立在信任上)時,我們會如此生氣,而且還願意花時間、金錢(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懲罰犯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