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要性僅次達爾文、愛因斯坦的科學家 華生,解開人類生命之謎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10-05-01

瀏覽數 5,600+

重要性僅次達爾文、愛因斯坦的科學家 華生,解開人類生命之謎
 

1953年,他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2003年,他一手促成的「人體基因組計畫」,破解了人體基因排序,人類基因的謎題,他在50年內一一解開。

他是華生(James D. Watson),名列史上對人類最有影響力科學家排行榜第三名,而排在他前面的第一名是達爾文,第二名則是愛因斯坦。2010年4月,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邀請到DNA之父華生遠道來台灣訪問。4 天訪台行程,每一場演講都大爆滿,掀起一陣科學界旋風。

請看上方這張圖,這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圖片之一。

它是DNA 雙螺旋結構,1953年,華生跟好友克里克同時發現。有了這個結構,人們終於知道基因如何承載遺傳資訊並被複製到下一代,而這個發現也讓他們兩位得到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

在DNA 雙螺旋結構之後,華生又一手主導了「人體基因組計畫」,

他希望知道人類所有的基因,什麼基因影響我們行為或疾病。原本以為至少要花百年以上時間才能解開的「人類基因圖譜」,沒想到居然在2003年全部被定序完成。

華生不只是DNA 之父,他更像是人類生命之謎的解密者。因為他,我們現在開始進入癌症、阿茲海默症甚至精神分裂的遺傳基因,以基因研究為開端的「個人醫療」,也成為現今最熱門的產業與話題。

偉大的事 他完成了3 件

「到目前為止,華生做了3 件影響人類很重要的事情。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卻完成了3 件。」研究腦神經科學的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說。

這3件事包括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人類基因圖譜,還有他領導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已成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癌症研究中心,也是從事生命科學研究者的朝聖之地。

華生發現DNA 雙螺旋結構時,只有25歲,決定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只有5 年。有趣的是,在當時想解開DNA 結構之謎的競賽團體中,只有他和克里克不是化學家。一個研究資歷短,甚至還不是化學領域的專家,卻解開了DNA 化學構造。在周遭條件未必最有利的情況,華生卻能做出最好的成績,這種能力即使他在領導冷泉港也一樣。冷泉港是個只有40幾個實驗室的小研究中心,可是現在卻成為全球的研究重鎮。

1次成功可能是幸運,但3次的成功就一定不是僥倖而來。為什麼華生總是可以突破環境的限制?

法則1:找一個競爭者少的領域

3匹馬競賽比20 匹馬競賽容易拿冠軍

年輕,要成功,你設定目標的眼光,要看得比任何人還要遠,速度,要像賽馬一樣快!華生投入研究DNA 結構其實是一個跨領域的結合。當時大部分的化學家對遺傳分子不感興趣,而感興趣的生物學家又對化學領域不熟。華生說,當時研究DNA構造的團隊,全世界只有3組。「這就像只有3匹馬的比賽!」參加一場只有3匹馬的比賽,當然比在20匹馬的競爭裡拿下冠軍,來得容易 。

法則2:選一個3年內有重大成功的領域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年輕,要快速成功,除了選擇對的目標,還要在對的時間投入,才能事半功倍。

華生認為要成功,要為自己設立達成時間表,至多最好不要超過3 年,懷抱「明天,我們可能就會解出DNA結構」想法,不但加速研究進度,也使得目標在3年之內達成。結束DNA 相關研究,華生和克里克對腦科學,都顯出濃厚興趣,然而,這兩位一同發現DNA結構的好友,卻對走進大腦迷宮的時間點,截然不同。

1980年代,克里克一頭鑽進人類大腦神經領域,開始研究意識與行為科學,華生卻認為當時時機不成熟。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在解決某些問題前,要先解決別的問題才行,」華生知道,要了解腦神經科學的未知領域,直接從人類下手,成果將會遙遙無期,直到2003年,人類基因圖譜逐漸解開定序,華生才認為研究大腦的時機終於到來,而這個時間點,比克里克足足晚了快20年,卻比他當年投入行為科學,直接研究人腦的道路,顯出長足進步。

「知道目標是什麼,其實不難,重要的是,如何怎麼達到目標,」華生也藉此提醒年輕世代,達成目標的速度要快,時間點也很重要。

法則3:跟競爭對手對話

不要讓自己成為團隊裡最聰明的那個人

成功,要懂得和一群聰明的人共事,更要懂得和對手交流,對手,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千萬不要成為團體裡最聰明的人,」華生認為,單兵作戰不會加速研究速度,要廣納身邊比自己聰明的人的想法,絕對不要當個「關在研究室裡的宅男」,因為有許多知識,在研究室大門敞開同時,便會源源不絕而來。

在DNA結構研究過程中,華生與克里克之所以能成功解密,一方面歸功於研究對手的「DNA的X光繞射圖」,而華生之所以能看到這張照片,是因為他走出實驗室,和對手套起交情,他自己也在著作《雙螺旋》中寫道,看完這張照片後,他幾乎有百分百的把握,和克里克所建立的DNA構造無誤。

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畫成功發表時,華生更認為需要集思廣益,廣納學界意見,解讀圖譜,才能使其有實際應用,「基因圖譜要有作用,在於解讀,」華生說,因此當2007 年,拿到自己的基因組定序時,他選擇大方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基因密碼,歡迎四面八方的研究團隊,提出解讀方法。

和對手交流,是華生的成功法則之一,即便在自己未知的領域,他很願意邀請各路好手,互相切磋,對於自己尚未破解的腦科學領域,他甚至不遠千里飛到台灣,一探台灣學者江安世的果蠅腦神經網絡研究成果。

法則4:失敗,就換條路走

路變得難走,要懂得換條路走走看

傑出如華生,也曾經有失敗的時候,當DNA 構造完成之後,他開始著手RNA的研究,同樣3年過去,這次他沒有得到成功。

離開科學領域去寫書,是華生當時處理敗者心態的方式,自認在團體當中,從來就是個「局外人」角色,他認為自己花很多時間觀察人,而也許就是因為觀察,才使他能寫出這本記錄在研究競賽中,科學家猜疑忌妒的景象橫生,也被認為「傳達科學精神」的《雙螺旋》。

「有時候,路變得難走,要懂得換條路走走看,」從DNA到腦科學,轉換研究跑道,不僅證明華生對科學應用的靈活度,更顯示他不甘於單點進攻的研究態度。

法則5:批評質疑,才有進步

跟比自己聰明的人來往,並珍惜他們的存在

對事物保持懷疑態度,才能產生不同的觀點,也才有進步空間。《雙螺旋》一書中,華生批評了當時競爭對手的嚴厲文字,曾經一度使他遭到非議,但也顯示他對「批評態度」的強調,認為追求人人都同意的共識,反而會停滯前進腳步。

華生也以現今「沒人願意提出批評」的社會風氣為例,表示「沒批評,哪來的進步?」並藉此鼓勵年輕世代,應該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接近成功。

「跟比自己聰明的人來往,並珍惜他們的存在,」華生說,這對現在年輕人很重要,保持懷疑的態度,持續的對話,才有可能在跨領域時代中脫穎而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