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日,藥界發動四千多人遊行,為了爭取藥師的調劑權,和醫界對峙街頭。七月十三日,他們再度走上街頭,從診所、理髮院到菜市場,挨家挨戶地拜訪診所及商家,宣傳「家庭藥師」的理念。
從抗爭對立,到柔性出擊,藥事人員在歷經一場醫藥大戰後體會出;「面對責難,就要先讓自己做好。」於是,一場醫療產業的「健康革命」開始了,從內而外地進行。
藥局的內在革命是以提供專業用藥服務為出發點,面對的是「病患」;他們強調醫藥分工,由專業藥師負責藥事調劑,因為藥品使用的「安全」必須大於「方便」。而藥局的外在革命是為迎合市場,朝向「便利商店」的模式發展,他們面對的是「消費者」,提供一個自由採購的消費場所,把藥局裝置成一個提供「便利」的購物遊戲室。
從過去被動地等待病患上門,到主動上街拜訪民眾;從認識五顏六色的藥丸膠囊,到學習如何去指導病人用藥;藥界內在的「專業種子」開始播種,在社區裡萌芽。
沒有光鮮的店面,在萬華區東園街二樓經營專業調劑室的藥師周水發,平時會替社區民眾量血壓、測血糖,一旦發現異常,就會立刻建議顧客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曾競選過里長的周水發強調,「藥局就是社區健康的前哨站。」
在嘉義市極力推動醫藥分業的藥師何宗憲進一步解釋,在調劑藥品、指導用藥之外,藥師的專業最能表現在「家庭藥師」的觀念上。他指出,現代人可能會同時看不同科的醫生,服不同品項的藥品,藥師的責任就是為病人做藥物把關,避免藥性衝突及重複用藥。「藥品不是普通商品,」藥師們再三告誡,「它不能像一般商品般販賣。」
回歸專業,走入社區
從過去外界印象之「賣藥的商人」,到自我定位為「社區健康前哨站」,藥局也從傳統的藥房,重新以專業訴求再現,讓人耳目一新。華特健康廣場行銷部經理田泰棋也指出,「新業態的藥局定位,是消費者生命全程的健康保姆。」藥局不能停留在民眾「有病才去」的層次,而應該是民眾生活的、健康的、美麗的健康保姆。九0年代的藥局是專業而多元的。
藥局重新定位,藥師的專業角色及職責也凸顯出來。引自美國連鎖藥局模式的博登藥局,日前舉辦一系列慢性病人的「療效管理」教育訓練課程,向受訓的藥師傳播國外「藥事照顧」的觀念,全程追蹤及指導病患用藥。他們先從「哮喘病」開始,由榮總、三總等醫師講授相關課程,受完訓後再回到藥局實際執行。
「藥師的職責在於追蹤及指導病人正確的用藥習慣,」博登藥局總經理張國芳指出,一般人用藥習慣不好,常是該飯前吃、藥效才會發揮的藥品,到飯後才吃。像哮喘病,它有些藥是吸人式粉末,但是病人拿藥回家後,卻吞服,不但造成用藥危險,也是藥物資源的浪費。
因此,如何加強與病患之間的溝通,對藥局及藥師都是一大考驗。連鎖藥局更以整體「健康需求導向」的宣傳與外界聯結。他們會定期在各分店舉辦膽固醇、肝功能檢查,以及工作壓力的測量等。同時也印製健康小冊子,提供流行病等相關資訊。或是進人電台內,暢談「如何改善高血壓」,進行醫療保健的叩應交流。
對藥局來說,與民眾在紙上或是廣播站上的交流,只是空氣中的對話。沒有人,沒有群眾,藥局所擁抱的,就只限於玻璃藥櫃內的專業,更重要的是,怎麼樣走人社區,與民為友。
在台中市剛成立第五家分店的國際長青連鎖藥局,擁有清一色年輕的單身藥師群。他們不斷地動腦,在期刊上一一介紹藥師,舉辦票選最佳藥師的活動,更跑到南投縣信義鄉去,為原住民講解健保觀念。
藥局負責人張幼梅笑說;「年輕,沒有負擔,可以做更多的事!」甚至,他們會在週末時,主動跑到附近的社區或辦公大樓內舉辦健康講座。他們先問出該區居民最大的健康問題,然後再對症下藥,透過座談會指導社區民眾。
藥局要融人社區,就要配合社區,瞭解它的生活方式與作息。久而久之,藥局慢慢地與社區相附相依,「社區藥局」的圖像也更清楚。嘉義市一家藥局因近鄰二十四小時便利超商,將營業時間延長為二十四小時。高雄六合夜市旁的遠東藥局也因夜生活人口多,每天營業到凌晨六點。
便利藥局?
社會環境朝向多元,健康觀念的普及,以及醫藥分業政策提供的遠景,都使藥局市場熱絡起來。根據衛生署統計,至民國八十五年底,全國的藥局及西藥販賣業者,就有近一萬四千家。比起去年,其中光是藥局就成長了一千五百七十八家。
同時,一些無法取得藥局開業資格的企業集團也積極擘畫,以藥商的名義加入藥業戰局。兩年前,統一集團在台北市創造藥界流通新代名詞的康是美(生活藥妝店),現在已擁有十五家直營店。康是美行銷部經理高敏航自許:「希望藥妝店能像7-ELEVEN一樣,成為便利商店的代名詞。」
由內在來看,藥事人員專業性的浮現,以及想要走入社區的努力,讓藥局以「健康顧問」的角色重新登場,與病患互動。由外在來看,藥局正試著走向便利超商發展的模式,以吸引消費者。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副教授黃文鴻表示:「藥局的現況,就像是便利超商興起之前的景象。」
如同便利商店般的外觀:明朗、乾淨、整齊。營業時間拉長,有的甚至二十四小時營業。它不只販賣藥品,還有化妝品、奶粉等生活用品,並試圖去營造一個自由採購的空間;所有的「商品」都依藥性功能分類,依開放式陳列上架。唯一不同的是,藥局強調的是「售後服務」,它有駐店藥師一一向顧客解說用藥的注意事項。同時,消費後顧客就成為藥局的會員,擁有個人專屬的「藥歷檔」及「家庭藥師卡」。
「藥局正開啟另一波醫療服務產業的流通革命,」藥學會理事長黃文鴻指出。
藥局及新鮮的「藥妝店」正逐漸地矗立街頭,呈現另類消費的現象。在北部都會區,一般人在逛完街後,會順道走進精緻的藥妝店。「都買些維他命啦、減肥用品等等,」一位在生活藥妝店購物的張小姐說。
這種「衝動式購物」的模式,也使藥局走向大型化。高雄市以多量低價聞名、「問每個計程車司機都知道」的東京藥局,有多達八千多種藥品、保健產品置滿了三層樓屋。據店長鄭百宏表示,消費者有的是來自台南官田、新營市等外埠顧客,一次消費額可達兩、二千元左右。
專業與商業的弔詭
藥局市場的活絡,主要是因為多數人看好醫藥分業政策實施後,若百分之百釋出處方箋,則有近一百五廿億元的市場,有明顯的商業利基。但是,也因為這些競爭,藥事人員才得以在這波健康革命中,開始發揮專業,在藥局中落實。商業競爭成就了專業,專業服務營造了商機。
弔詭的是,藥局的健康革命也帶來「到底專業與商業孰重?」的迷失。
衛生署醫管處研究員朱顯光過去曾研究連鎖藥局的經營形態。他指出,藥局因具有零售通路的商業特性,與藥事專業產品服務的專業性,往往使藥局在兩者間造成取捨的困難與角色的失落。
從藥局的內在革命來看,陽明大學副教授黃文鴻分析,藥局在連鎖業者的帶動下,醫生與民眾接觸的是一個企業體,一個在相同ClS(企業識別體系)下的醫療服務零售點,也許能為台灣這充滿不信任的醫藥界,減少一些抗拒。同時,引進超商電腦管理的模式,也讓藥師不必花太多時間在藥品管理上,能有更多時間提供專業服務。
但是從外在革命來看,藥局朝向便利商店發展,重新塑造一個藥品的採購天堂,卻又再度強化了慣於濫用藥品的台灣文化。
進人南部一家大賣場式的藥局,看著附近居民左手牽著小朋友,右手提著滿是藥品、保健產品的籃子,不禁讓人納悶:藥局的革命到底是改正了用藥的習性,還是助長了民眾吃藥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