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工作一年多的Kelly,由於經濟因素考量,無法一畢業就出國念書,
但未放棄存錢出國的計畫,打算存滿20 萬元,趁年輕去體驗國外
盛行的「打工度假」。
Kelly 手上有兩檔基金,分別是新興市場基金與全球型基金,每月各
投資3000 元。一年下來,總投資金額雖有7.2 萬元,但因為近半年
股市起伏大,實際淨值約只剩下6 成,即4.32 萬元。Kelly 盤算,假設想要明年出國,2 年基金投資金額約14.4 萬,悲觀一點預期,可能到時只有10 萬元左右;剩下的差額,可能還要動用其他存款。
Kelly 現在考慮,是要再多扣一檔比較穩健的基金,還是乾脆停扣一
檔基金,提高存款比例?
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賺或賠,與其說取決於專業能力,倒不如視為一場「人性考驗」。從如何挑選基金、能否持續扣款,到因應市場變化進行調整,在在都是對投資人的試驗。能不能順利通過這些關卡,決定基金投資的勝負。
很多人都跟Kelly 一樣,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為了中、短期目標,能是為了出國、結婚、買車、買房,但在預定動用資金的時限來臨時,卻面臨虧損,主要原因是設定的達成點並不是適當的獲利點。事實上,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原始假設,是以「長期投資(不停扣)、適時停利」為根本。所以就算一般投資人對於市場並不是十分了解,但因為市場歷經多空循環,長期向上趨勢不變,一定可以有適當的獲利點。因此才設計出這種「不論何時進場,只要長期投資不停扣,最後幾乎都能獲利」的基金投資方式。
雖然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較適合長期投資而非短期投資,但因為目前的時間點堪稱是「市場大幅洗禮後的低點」,正好適合平時喜歡以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又希望能中、短期就看到成效的族群。
低檔進場 鎖定積極型基金
分析Kelly 的情況,由於她手上的基金淨值虧損幅度達四成,加上所投入的本金並不多,以現有條件來看,儘管全球市場緩步復甦,但Kelly 想順利存到錢、達到明年出國目標,難度頗高。
不建議Kelly 停扣基金,但改為提高存款比例,如果停扣基金,將無法達到明年出國的目標,更錯失在低點扣款可買到較多單位數的機會。比較適合Kelly 的做法,應該是先考慮將出國計畫延後一年,同時趁市場低檔,多扣一檔基金,才可存到較充裕的出國資金。
只不過,如果Kelly 現在要多扣一檔基金,該如何挑選?
首先,Kelly 目前手上的兩檔基金,分別是積極型的新興市場基金,與穩健型的全球型基金;若想短期內存到較多資金,應該再挑選一檔積極型基金,才較有機會達到目標。特別是投資人對於新興市場基金,普遍存有「漲得多,跌得兇」的疑慮,但因為多數新興市場股市目前回檔幅度已深,選擇此時進場扣款,風險相對較小;因此,新興市場基金與全球型基金的比重甚至可提高到7 比3 或6 比4。
挑選標準 掌握績效與市場復甦速度
至於如何在眾多新興市場型基金中選出標的,則可掌握兩大方向。首先,應從「基金績效」來挑選,一定要比較同類型基金的3 年期與5 年期績效,如此才能完整看出基金操盤人在多空市場下的表現;其次,則要根據「市場復甦的速度」來挑選。舉例來說,市場專家普遍認為美國市場會比歐洲市場更早復甦;而在金磚四國中,復甦的先後順序依序為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綜合市場看法與個人目標,現階段應挑選中國、巴西等復甦速度較快的新興市場,會比較合適。
基金投資最後總是要落袋為安,倘若Kelly 確定從現在開始多扣一檔基金,準備兩年後出國,可從預定出國日期的前半年開始,留意基金績效表現,只要達到預設的出國資金目標,即可準備停利。但要特別留意,倘若到時基金淨值節節高升,可別因為想再多賺一點的心態作祟,而不願停利;太多投資人都敗在「貪心」這一關而未能順利獲利了結,等到基金淨值回檔,才扼腕不已。
投資基金是門學問,不同時間點、不同市場情況,帶來不同的人性考驗;只要能從中學到經驗與心得,也是長期受用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