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政大社會系教授,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理事長
大學評價對考生選填志願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站在教育改革立場,我想建立專業評鑑制度更為重要。
從評價的社會條件來看,我覺得是一種「選擇性的增加」,因為現在大家愈來愈在意生涯規畫,有規畫就有選擇,因此資訊就顯得特別重要。就像我們要住飯店、上餐館,有時都會以評價或評鑑的結果做為選擇指標,而社會也似乎愈來愈能接受這種觀點。遠見雜誌此次所做的大學評價,其實有一定的社會條件配合,也反映了社會的需要。
從大學評價的意義來看,它對考生在選擇志願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它提供的是另一種角度出發的資訊。但對大學而言,站在教育改革的立場,我想專業評鑑制度的建立更為重要。
過去大學自治的空間有限,各大學間的差異性不大,但是當今天大學自主的空間逐漸增加後,大學就應該朝建立自己特色的方向走。而如何導引大學建立起自己的特色,競爭機制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個機制就是大學評鑑。
它和聲望評價是不一樣的內涵,評鑑比較是專業、自我激勵的性質,以評鑑的結果來敦促自己改善;而評價所反映的則是外界對各大學的看法,它一定會有排名,但排名有時候也會變得單一化,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目前教育部說要在一年之內完成各大學的評鑑,我覺得這種心態很奇怪。一方面是由教育部來做的立場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目前根本沒有完善的大學評鑑基礎。大學既然要自主,評鑑就不該由教育部來做,更不是像現在找一大堆人到各學校去看一看,然後寫一寫感想就是大學評鑑。吳京部長雖然常說「好事就要快」,但大學評鑑卻不宜以急就章的心態來做,它是需要有專業素養的評鑑人才、健全完善的衡量指標以及長時間的觀察與討論才能提出的。
至於由媒體所做的大學聲望評價,我想還是值得鼓勵的,因為這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未來在技術上可以再改善,例如在學術聲望調查的受訪樣本上,可以再擴大,將教授或學生的意見也加進來,可能他們的感受會更為貼切;另外,若以學系或學群的方式來介紹各校特色,可能對高中生來說會更受用。
馬信行.政大教育系教授,評鑑專家
評價指標應分兩類,一種保健性指標,如專任教師師生比;另一種是競爭性指標,如最低錄取標準。
這份調查有一個缺點,就是用五等量表。以前教育部的評鑑都是用一到五等級,優、佳、尚可、差、劣,記得有一次我在評鑑商業學校的時候,就跟其他教授共同用五等量表,結果三個人的落點都不一樣,可見五等量表不能用。
要對考生有幫助可以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每個大學都有homepage(網路首頁),在不違反著作權法的情況下,將資料download(下載),匯集成冊供給學生,讓考生更瞭解。第二是考生最關心的,也就是最低錄取標準,這是最客觀、沒有摻雜主觀的部分,考生每年在填志願時就是根據最低率取標準及學長的意見,以這個為主軸選填志願。
從今年開始,聯招會不公布最低錄取標準,這是違反社會進化論的情況。現在私立學校都希望不要列排名,因為他們先入為主地覺得排名就收不到好學生。
台灣的教育界有兩個理論,精選論與學校功能論,精選論就是只要學生好,學生出去一定好,學校好壞沒有關係;功能論則是學生再爛都沒有關係,畢業出去一定好。現在都是精選論觀點,所以私校希望高中生將眼睛矇起來,先進來再說。
這一次的聲望評價對大學的影響並不太大,因為有具體性的指標才會有影響。舉例來說,前三年教育部評選把助教率當成一個指標,結果政大看到它助教最多,之後就開始不用助教。如果有具體指標,大學就會在乎。如果有個指標是大學各系的教授著作出版的生產率,就會有一個清楚努力的方向。
我認為評價指標應分為兩類,一種是保健性指標,一種是競爭性指標。
保健性指標就像是健康檢查裡的膽固醇,太高太低都不行。競爭性指標則是像百米賽愈快愈好,沒有最低限制。
這一次所列的最低錄取標準就是競爭性的指標,專任教師師生比是保健性的,專任教師具博士學位這需要花比較多的錢,也是競爭性的。
其他還有一些競爭性的指標:以系為單位有最低錄取分數,專業人員像法律系是具律師資格、通過國家考試的學生數量都是,另外還有期刊率、續學率……等:以校為單位的話,例如學生住宿比率、學校總預算中用在教學經費上的比率等等。
關於可不可以排名的問題,我想這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以台灣為例,早期各個學校開始各自聯招,後來又要聯考,現在又說各個學校要自主。像英國大學入學現在要有智力測驗,而我們又要把聯考廢掉,所以說整個世界都是這樣,作法觀念一直搖擺不定。
楊龍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務長,評鑑專家
排名前幾個大學都是政府多年來投資許多經費的學校,如何排除此歷史因素,讓資源少的學校排名往前一點,是比較公平的。
「遠見」做的聲譽調查很容易跟評鑑扯在一起。其實,教育部應該有評鑑的調查,學術教育團體也應該發展這類工作,甚至大學本身聯合會也應該自主地發展評鑑。但很不幸的是,過去這三個團體都沒做,教育部雖做了,但沒有持續,所以由第四類民間團體雜誌社來做。
過去我曾和陳漢強立委一起做過學校聲望調查,那時就發現其中最容易被質疑的就是占三0%的「學術聲譽」,找正副校長與三長來做評估是相當主觀的。
我們處理的方式是把自己評自己學校的分數拿掉,這是最起碼的動作。但這樣做仍不夠,還需看看他如何評斷和他同等級學校的分數。如果評分相差很多也應該剔除,迴避主觀的質疑。另外,這部分的比例可以降低到一0%,降低主觀成分,學校的反彈就不會那麼大。
其次,學術聲譽也必須把老師的表現考慮進去。例如國科會每年接受各大學研究專案申請的資料,以及調查學校舉行學術研討會的次數等,但不知道國科會的一些訊息願不願意對外公開。
教師資源以博士的比例衡量,在目前情況下,是會有很多質疑。例如有一些設有藝能科系的學校,在核算整個學校教師具高學位人數的時候,像師大有藝術學院、體育系,通常聘請老師並不看學位而是看技巧,因此博士會比較少,在換算整體的時候就會出問題。如果用學院來評,這個問題就排除了。我想用學院來排名區分,對考生更有實際的幫助。
而整個排名跟聯招排名雷同並不意外,中間很難排除的是歷史的累積。其中排名前幾個大學都是多年來政府投資相當多經費的學校。如何把歷史因素淡化,讓資源少的學校,排名有機會往前一點,是比較公平的。例如很多私立大學學生淘汰率很高,這次卻沒有太多的呈現。
這次對於科系也有一些描述,但太表面,事實上可以每一個大學挑一個特別的系,資料收集之後介紹給考生。我強調每一個學校都點到一點點,這是公平性的問題,學生也會有不同需求。
大學校長對這樣的結果反彈事實上是可以諒解的。假使今年聯考排行出來,差別不是預估的那麼大,他會慢慢容忍這樣的訊息出來,還是按照自已的方向努力。而大學看到這樣的結果,也可以知道改進的方向。如果發現博士的比率比較低,可以考慮是不是在晉用大學教師時要做一些調整,一些新學校在晉用教師時都是博士,老牌的學校卻不會用這個角度來思考,可能由助教或是講師升上來,博士的比例就會下降。
「遠見」未來可以發展一些客觀的指標,逐步往下做,例如從新聞局、教育部或是國科會等機關對學術單位的補助,這類政府官方對外公布的訊息,找到大學出版、創作的資料,從這些發展出一些可以說明各大學特色的指標。
至於是否要總排名,這值得考慮。其實沒有總排名,各項指標的排名就出來了;要做排行也是可以,但必須要發展個兩、三年以後能夠慢慢拿出來一個排行的處理方式。在末來幾年內發展出一些指標做下去,然後做一些統計上模式的處理。當在學術及統計上能夠站得住腳、表示已經發展出一套比例分配的指標時,再來做總排行。
胡家祥.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教務長
我們相當看重由「學群」來讓學生做第一步的篩選,因此我建議不要做總排行,以「學群」來評分更好,可以涵蓋更多學校。
就學術聲譽評價來看,這個排行榜六個指標中的第一項「學術聲望」對學生的助益不太大,不過整體來看對學生還是有幫助的。我覺得這整個專輯對學生最有幫助的部分是後面對各科系的深入介紹,如東吳法律系、成大工學院的介紹。反而前面這些有客觀數據的資料,我不覺得它的幫助有多大。因為若從學術聲譽來看,學術傾向很明顯的學生應該不多,所以學術聲譽幾乎不會是考生選填志願時優先考慮的項目。
以台灣現在的環境,針對學校來做評鑑,我覺得價值不大。雖然遠見雜誌是參考「美國新聞世界報導」的評鑑作法,但是美國的環境和台灣的環境差別很大。美國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情況很普遍,所以對美國學生來說;選學校很重要。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學生比較重稅的是學什麼。因此,對學生比較有幫助的,應該是各學院的介紹。
另外,對學校評價的作法是好的,但是評鑑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好。調查出來的結果和我們傳統的認知非常接近,可能會造成一個負面的效果,就是大家對它的信任度可能會不高。從輔導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希望他從學校來做選擇。此外,這是對二十一所綜合大學來做評鑑,有些學院被排除在外,因此可能會導引學生優先選擇綜合大學。這對學生、對獨立學院來說,都不是一件很公平的事。
關於評鑑,每個學校當然會有不同的角度,台大當然會希望你公布這個評鑑,因為反正它就是龍頭嘛!私立大學就不希望公布,因為這可能加強負面效果。站在高中的角度,我可以很客觀地講,最近十年內私立大學的進步遠超過公立大學。
對考生來說,原始總分並不是沒有參考價值的分數,這個分數是必須公布的。錄取總分也不可以拿掉,它必須公布,因為它是一個錄取檢驗的指標,以避免人家做手腳。錄取總分跟原始總分都牽涉到今年考生選填志願必須加進去考慮的一個因素。因此,我認為「遠見」這次最大的缺點就在於此,如果是想協助考生,這個重大的變革卻沒有注意到,著墨不夠。
據我所知,高中生都是很焦慮的。因為學生從拿到成績單到交出志願表,只有三天的時間;沒錯,你可以跟他說你要考慮到成績、興趣、性向,但是最後他還是會問你一句:老師那現在我該怎麼選志願?這是必然會發生的,我必須給他一個很明確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說又會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如果我就是給他一個電腦,叫他把資料輸進去,然後跑出東西來,這就是完全把他的想法都剝奪了。因此,我們可以提供某些資料讓他自己判斷;將來若再改進,我想它的助益就很大了,
我們相當看重由學群來選擇,讓學生做第一步的篩選。因此我建議不要總排行,只要單向指標做排行就可以,若以學群來評分會更好,可以涵蓋更多學院。另外,企業的評價中,有些項日不是學校能教出來的,例如敬業精神,我不相信這可以由學校教出來,應該是評鑑它在這個學畢的專業能力才對。
另外,由於原來的指標若不給總分的話,就會有很多的指標出現,每個指標就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比如某一個大學的某學群的某個系企業歡迎度很高,但是學術的評價不高,這對學生的選擇是有意義的。對學生來說,我分明想要畢業後到台積電,若台積電對交大學生的評價很高,則交大就會變成他的優先考慮。這次評鑑的結果,交大的排名不如我原先預期的高,但在新竹科學園區內,我想它的受歡迎度是很高的,所以這對學生來說很重要。當我們有這些指標,同時又有文章深入分析的時候,對學生助益是很大的,而對私立的學校來講,它也會發現或許它整個聲譽不高,但在某個學卻表現突出,再加上報導,我想可以由此取得平衡。
夏惠汶.台北市私立開平高中校長
遠見這樣的評價調查,應該鍥而不捨做下去。而教育部也應該予以支持而非否定,如此才能讓資訊更公開。
記得幾年前和一些朋友談到,台灣缺乏一個完整的大學簡介,在美國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為各大學所做的評價分析,另外還有一個叫「Insider」的刊物,更深入地進入各大學,報導各校的校風,不論好的或壞的,由於方法上頗為嚴謹,而漸漸建立起其在高中生心中的地位。
在台灣,多數考生是在聯考前後才開始關心志願選填,而家長在忙於工作事業的情況下,對於子女選擇所能給的建議往往也所知有限。因此最常見的情形是考生或家長都以臨時報佛腳的態度來選填未來志願,這種情形除了高中聯考外,在大學聯考時也一樣。
此次國內首見的大學評價報導,我想多少能為高中生提供一些幫助。當然,會有爭議是難免的,因為它牽涉到各校的排名。這就好像自己可以說自己的孩子不好,但若由別人口中說出時,就會讓人無法接受。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爭議的出現,也就表示有不少人在乎這樣的結果。
此次報導以聲望評價而非專業評鑑的方式,所呈現出來的是一般人以及企業界對各大學的看法。對考生而言,他可以去參考,但也必須注意,不要完全以社會對大學的評價結果去做為選擇指標,因為那只是其他人的看法,重要的是自己對喜歡的學系或學校的看法,因為那畢竟是未來四年要生活學習的地方。
聲望評價在當今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情形下,容易導致公立大學優於私立大學的結果,也無法反映私立大學真正的難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倘若資源分配是影響一般民眾對大學評價好壞的因素,那麼對大學來說,特別是私立大學,如何在這方面使力,無疑是未來努力的重要關鍵。因為資源分配所引起的評價好壞不是一般民眾的問題,而是學校應該要努力的方向。假設學校已經很努力了,在課程、師資上都有進步,但社會大眾、企業或甚至學術界的評價都不是很好,這其實剛好也可以讓學校有反省或再改進的機會。
這樣的評價調查,未來應該鍥而不捨地持續做下去,如此才能累積一些基礎,而教育部也應該予以支持而非否定,如此才能讓資訊更公開。
(賴曉芬、劉鳳珍、羅儀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