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當知名歌手王子(Prince)在Rally 4 Peace音樂會上唱著「我們將要再次目睹一場血腥之日嗎?/我們對哭泣與人們的死亡感到疲憊/讓槍離我們遠去吧」,樂音中哭泣的眾人的臉,似乎說著金恩博士的夢還沒真正實現。
從4月至今,美國巴爾的摩的街頭始終紛紛擾擾,黑人幫派份子與白人警察衝突不斷,起因是4月12日時25歲的黑人格雷(Freddie Gray)在巴爾的摩市街區遭到警方盤查並被逮捕,一週後,格雷因脊椎嚴重受傷死於醫院。他的死亡引發巴爾的摩民眾抗議示威,並一度引發暴力騷亂。
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社會中不可說但卻不時作痛的隱疾,非裔人士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面向上長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在刑案統計上,非裔人口僅占美國人口13%,但各州監獄裡,47%的囚犯為非裔,16%的囚犯為拉美裔,甚至犯同樣的罪,非裔及有色人種往往被判決比白人重2至3倍的懲罰。
看似是單一事件引起的種族衝突,但事實上,背後其實還隱含種族以外的歷史問題:1950年至1985年間,巴爾的摩因財政問題而導致富人逃離,運輸業、製造業蕭條,失業人口上升,進一步導致毒品氾濫、治安惡化。接踵而來的騷亂使巴爾的摩的犯罪率高得驚人,於是,1999年到2006年期間擔任該市市長的奧馬利(Martin O'Malley),開始實行重典治市的「零容忍」防治政策。
這一系列政策中最受爭議的當屬「隨意逮捕」。巴爾的摩政府在憲法漏洞下常常採取大規模逮捕,警察並不需要經過調查,就可鎖定任何人將他關進監獄。2005年該市警方一共逮捕10.8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1/10。
光看數據,這些政策的確產生了立即的效果,創造出10年來全美城市犯罪率下降最快的紀錄,然而此舉留下的縱容警察濫權執法等問題,卻導致當地警民矛盾、官民矛盾的升級。這樣的情緒長期累積,格雷案只是引爆點。
巴爾的摩居民雖有60%左右是非洲裔,但種族卻未必是此次抗爭中唯一的矛盾點,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就指出,此次事件可能與美國貧富差距擴大也有關聯。當地教育、經濟、基礎建設落後,衍生出低學歷、高失業率、高犯罪率、毒品氾濫,都是背後無法忽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