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放「馬」過來!」咦,是誰有那麼大本事,讓台北市長陳水扁顯得「殺氣騰騰」?
除了「小馬哥」馬英九之外,還有誰?
行政院政務委員馬英九,一直被國民黨許多人視為收復台北市這塊「失土」的唯一希望。陳水扁雖然揚言儘管放「馬」過來,卻也絲毫不敢掉以輕心,一有機會,總要好好修理這位「假想敵」一下。
先是展開掃黑時大捧現任法務部長廖正豪,質疑「豪哥行,小馬哥為何不行?」接著又刻意透露自己和李登輝總統關係非比尋常,加上前一陣子的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違建戶的拆遷與安置問題,陳水扁緊緊抓住每一個與馬英九「過招」的機會。市長選戰尚未開打,硝煙味早已四溢。
有鑑於此,在二月底三月初,本刊特別從台北市合格選民中根據系統取樣和戶中取樣原則,選出一千戶,進行馬英九和陳水扁的聲望調查,藉以了解下屆台北市長選舉時,兩人分別具備哪些競爭優勢,以及誰的勝算較大。
比形象,論能力
問卷設計針對「形象」與「能力」兩項條件,讓受訪者在「親和力」、「清廉度」、「領導能力」、「了解民眾需要」、「國際視野」等方面,比較兩人優劣。
結果顯示,百分之三十五的受訪者認為「了解民眾需要」是擔任市長的首要條件,而在這一方面,陳水扁以百分之四十七的支持度,遙遙領先馬英九的百分之十二點五,似乎顯示「小馬哥」的身段對基層而言,仍有距離感。
至於在「領導能力」方面,陳水扁也以百分之三十九,領先馬英九的百分之十九點七。值得注意的是,有兩成受訪者對陳水扁的施政表示無條件支持;在被問到對哪一項市政建設最滿意時,「改善交通」脫穎而出,獲得兩成受訪者青睞。
有意思的是,受訪者對台北市政最不滿意的項目也是交通,但只占百分之七。相形之下,陳水扁整頓交通所獲得的掌聲大於噓聲。而且,當被問到對哪一項市政建設最不滿意的時候,有兩成六表示「沒有最不滿意」,另外有四成「沒有意見」。這似乎也是陳水扁競選連任的利多因素。
擁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頭銜,並且臉上經常保持笑容的馬英九,在「國際視野」和「親和力」兩個項目中,受訪者認為他優於陳水扁,分別領先十個百分點。
馬英九曾經擔任過蔣經國的英文祕書,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副祕書良時,負責的也是政黨外交。草根形象鮮明的陳水扁則藉由高頻率的城市外交,縮短了兩人的差距。
至於在親和力方面,相較於「百變」阿扁一下子跑去高中校園讓學生用水球「扁」,一下子又以「超人、麥可傑克森、宋七力本尊」三合一造型與民同樂,馬英九則是以不變應萬變,還是比阿扁市長更帶勁兒。
除了候選人自身條件之外,政黨組織動員能力對於選舉結果的影響,也值得注意。向來被認為投票行為自主性較高的台北市民,仍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受訪者認為政黨組織動員能力對於選舉結果「非常重要」或是「重要」。馬英九如果獲得提名,「百年老店」的人脈將叮助他一臂之力。
誰獲「關愛眼神」?
在提示候選人只有馬英九和陳水扁、而且明天就要投票的情形下,會投給馬英九的受訪者占百分之二十九點七,準備投給陳水扁的占百分之四十點九。退一步講,認為陳水扁將「馴馬」成功的仍占百分之三十六,只有百分之上七的受訪者押馬英九可以完成「打扁」任務。
政黨支持傾向對於選民在兩人中做何種抉擇,影響也很大。國民黨和新黨支持者中有近六成準備投給馬英九,民進黨支持者有八成左右決定投給陳水扁。
比較讓人意外的是,號稱「萬人迷」、「台灣男人公敵」的馬英九,在以性別為指標的投票傾向上,其魅力並未顯現在婦女票方面,甚至還以百分之二十八輸給陳水扁的百分之三十七。至於男性選民方面,兩人差距更大;陳水扁以百分之四十五點九贏馬英九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一。
由於陳水扁近來不斷透露他常受邀至總統官邸作客,以顯示其與層峰交情之深厚,因此,「李登輝比較欣賞誰」的問題,變得頗富玄機。
問卷結果顯示,認為李登輝比較欣賞馬英九的占百分之三十五,但是也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覺得李登輝「關愛的眼神」落在陳水扁的身上。
耐人尋味的是,在政黨支持對象方面,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新黨和建國黨受訪者當中,竟然分別有將近六成的人認為李登輝比較欣賞陳水扁。
另外,在省籍方面,四大族群中,唯有大陸籍人士認為李登輝比較欣賞陳水扁,而且高出比較欣賞馬英九的比例有二十個百分點。政大政治系主任謝復生分析,族群對於政治人物的印象,也許是好感,也許是敵意,凡一旦累積到某個程度,就根深柢固。
至少,印象中李登輝好像從沒有單獨邀請馬英九到官邸餐敘的紀錄。因此,李登輝到底欣不欣賞馬英九的問題,答案恐怕就像「寒天飲冰水」,箇中冷暖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除此之外,根據經驗法則,李登輝屬意的人選通常都是等到最後一刻,才會從他的口袋中「顯像」於世人面前,以免過早成為眾矢之的。
「馴馬」或「打扁」?
馬英九不是不知道「見光死」的道理,也盡量保持低調,總是語多保留,更不會講出「就算台北市只剩下陽明山,也要參選到底」之類的話。台北市黨部和議會黨團現在拚命為他拉抬聲勢,究竟是愛他還是害他,實在難以判斷。政大教授謝復生曾經在上屆台北市長選舉投票前後分別進行民調,他的結論是:黃大洲和趙少康當年即使只有一人參選,陳水扁依然穩操勝券。能擊敗陳水扁的人,只有馬英九,而那也是馬英九最好的機會。
謝復生指出,陳水扁兩年多來累積了一些施政績效,像是棋盤式公車專用道,或是民政作業流程的便民化,縱然有人譏為「剪綵經驗」,但是市民能親身感受。反觀馬英九,在法務部長任內因查察賄選和肅貪而吸引大量人氣支持,但是施政內容終究與一般民眾日常生活有所距離,所占的優勢也就集中在印象分數上面,要和陳水扁逐鹿市長寶座,難度遠高於上一屆。
儘管如此,問卷顯示有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選民仍未決定投票給誰,陳水扁積極推動的各項市政建設也隱藏著某些難以預料的風險,像是前一陣子的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違建戶的拆遷補償風波。究竟最後鹿死誰手,仍將有待時間來證明。
或許,馬英九必須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國民黨到底會不會提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