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業沒你想得那麼酷!別急著改變世界

創業家兄弟郭書齊×iCheck劉睿哲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7-05-31

瀏覽數 18,200+

創業沒你想得那麼酷!別急著改變世界
 

如果有創業大學,你會選修哪些課?除了專業的技能之外,可能大部分準備創業的會想選修財務會計、法律專利,或者是市場行銷等。反正能修的課就盡量修,免得到時遇上了,才發現不會,那肯定來不及。

不過,很多創業者分享經驗常說到:「創業課程真的是第一天後才開始選修的,之前都不算」。當你第一天開公司,才發現原來創業跟自己想像及規畫中的完全不一樣。說好的BP(Business Plan營運計畫書),好像也只是拿來給投資人看的,開工第一天後,就沒照著上面的規畫走!更沒有那麼一天,如願的把精心規畫的產品賣出去!好像也沒有那麼一天,找到超強的高手進來跟你一起打拼!這些都不會那麼美好,也不會照著你的願望或BP,一步步去實踐。

沒能如願,也沒能照BP走。那怎麼辦?更多的是「做中學,學中做」。也因此,創業失敗的比率可以如此高,達9成左右。

是不是能從別人的創業經驗中學到什麼?不要說能預防不犯錯,如果可以找到因應之道,至少就比較安心,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解決,然後繼續走下去。

「創業家兄弟」的哥哥郭書齊,29歲時從醫療器材業轉出來創業,在2007年與弟弟郭家齊及他們的另一半一起創辦「地圖日記」。後來在2010年成功的賣給酷朋科技(Groupon),也成為當時台灣網路公司被併購的佳話。

2012年,郭家兄弟再創辦了創業家兄弟,推出了10個網站,以期打造台灣最大的網路平台。他們也做到了,火速推出Photo123及敗衣網等網站,但最後汰換留下「生活市集」、「好吃宅配網」、「大折扣」、「生鮮市集」及「3C市集」等5個網站。

目前創業家兄弟的月營收達到2億元以上,同時已上興櫃,預計今年上市,完成公司IPO的里程碑,也象徵網路公司在台灣獲得資本市場肯定的另一案例。

iCheck(實體比價),你用過嗎?一個可以隨時知道主要零售通路商品價格的App。2年前由當時29歲的劉睿哲,捨棄百萬年薪工作而來創辦。他看到零售通路中還有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決定讓價格更透明化,讓消費者能清楚看到各賣場商品的價格,決定勇敢跳出來創辦了iCheck。

初期半年只有一個慘字可形容。不會寫程式的他,光是為了改版,就請外包改了70多次,讓這個iCheck的App能更容易使用,也不再出錯。

但2年過去了,東湊西借的錢,現在也燒得差不多,iCheck還沒找到主要獲利來源。雖然幸運地獲得家人支持,出錢出力,但創業是自己的事業,只出不進的錢也不是辦法,壓力大也不太敢與別人分享,孤獨似乎是創業者最好的朋友。

還好,今年農曆過年後有些好消息,國內某家大賣場對iCheck有興趣,表達合作意願。同時,也加入程式及行銷好手,組成更完整團隊準備迎接新局。

《30》邀請創業家兄弟的郭書齊分享他10年來的創業經驗,並聽取iCheck劉睿哲的創業瓶頸,透過對話與交流,希望能達到創業大學裡學長與學弟的交流,最後讓彼此都能成為創業佼佼者。

以下是郭書齊與劉睿哲創業難題及經驗交流的精彩內容摘要:

Q:請談談當初決定創業的動機為何?信念是什麼?

郭書齊(以下簡稱「郭」):當初沒有太多的想法,因為跟弟弟的感情很好,弟弟讀書回國,想想能不能跟弟弟一起上班,好像就只有創業這條路,因此就一起創業,一起上班。當時我念商業,弟弟念理工會寫程式,就想是不是可以在網路上做些事,就選擇以網路創業為開始。

劉睿哲(以下簡稱「劉」):我之前是上班族,負責產品零售與通路。當時發現零售通路好像仍以價格為取勝點,其他品質似乎被擺一邊。身為一名消費者也覺得如果能用更透明的價格,更少的通路費,讓大家能買到合理價位的產品,是不錯的事。所以我就想改變現有的零售通路,決定創業,先推出實體比價的App,讓消費者掌握最新的價格資訊,避免當冤大頭。

Q:創業後會如你所規畫的走嗎?有什麼不在預期中的事?

劉:創業遇到的問題多得不可勝數,遠遠超乎我的想像。舉例來說,創業了我才知道其實老闆要多付每位員工20%~30%的薪水,以繳交勞健保費用。過去我領別人的薪水,有時會覺得老闆給得不夠多;創業後我才發現,老闆給員工的薪水還真不少!

另一難題是自我調適問題。過去你是受雇的,部屬也是受雇的,對同事容忍度較高。同事請假或說報告晚些交,東西忘了帶,好像都可以忍受,不會感覺什麼嚴重性。但現在當了老闆,每分每秒都是在燒錢,同事如果按著朝九晚五上下班,就會覺得怎麼不多加班一些,或怎麼老是遲到。

有時甚至希望他們能週末加班,趕出報告。但同事不會如此想,覺得只是一份工作,不會跟你有一樣的創業打拼精神,更不會覺得自己努力就是為公司努力。他們會想:我又不是老闆,幹嘛那麼認真!

最後只能調整我自己的心態,希望同事也能與我有接近的想法,接近的創業精神。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郭:的確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特別是在創業初期,創業者都很急,希望公司馬上做起來,很快有成績,所以會期待大家都跟我有同樣的步調與想法。當公司還小時,這樣的氣氛是可以培養,同事們也很容易感受到。但超過50位員工,或現在我們有130人,就較不容易。可以的做法是,不定期透過口頭或email溝通,讓同事了解。如無法做到,就要訂規則,讓大家按著規定走,才不會散亂。

Q:創業至今有何讓你特別的體認?或領悟到什麼事嗎?

郭:創業10年來,我只能說這是一條不斷逼迫自我成長的路。會這麼說是因為當時我們創辦了地圖日記,一年後錢也燒得差不多,決定去找錢。我寫了厚厚的一本BP,一家一家的創投(VC)去見,去簡報。其實我從小就是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我更不想跟人家借錢,但為了公司擴大營運,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做這事。

記得當時2008年地圖日記還在美國得過獎,小有知名度。但我去找了5家創投後就明瞭,我是不容易拿到錢的,特別是台灣投資界都被前一波的網路泡沫給燙傷,是不會再投資網路公司。

當時我認清了事實:世界上沒有人欠你,也沒有人應該拿錢出來投資你,只因你在創業。當下我也明白:創業是我自己的事,沒有人逼你去做。因此,也沒有人該大力支持你,慷慨給你錢,除了你的家人。

後來我見了約5、60位創投業者,我甚至在3分鐘內就看出他們不會有興趣投資,我當下明白告訴他們,我知你們沒有興趣,不會投,但可否介紹有錢的朋友,讓我去試試。後來遇上貴人,訊連科技在最後一刻投資我們,也是地圖日記第一個外部資金。

這事以後,我發現自己可以做很多事,創業可以迫使我成長,突破自我極限。

劉:創業的確會讓人快速成長,也更能了解社會的真實面。例如,你想要的好人才不容易來公司上班;進來的人可能又不符合你的要求。這種很具體的社會現實面,真的是創業後才發現,社會就是這麼殘酷,想要用一起築夢這種認同感來吸引好人才進來,真的是我想得太天真。

郭:其實並不是要找最好的人才,而是要找那階段你們最合適需要的人才。很多人是待在大公司才厲害,但一離開大公司也很平庸。所以要找的是最合適的人,不是最棒的人。

Q:創業如果真的困難重重,是什麼讓你們堅持下去?

郭:我想是責任。以前剛創業時有想過停損點,就是把錢燒完了,就再回去上班。但現在擴展到130名員工,不能那麼任性。多了社會責任,要把這公司經營得好,經營下去,才對得起員工。

但我也要說,為了這一份責任,我也自我調整。從一開始很熱血的創業,覺得要改變世界,到後來變得很務實,就是把營業額逼出來,讓公司可以健康的活下來。如此才能面對員工,面對投資者,不再只是想到我自己而已。

劉:目前的我仍是想改變一些現有零售通路上的現況,我希望有能力堅持下去,直到發生改變的那一天來到,我仍會繼續努力去做。

Q:很多創業者會遇到不知如何賺錢、獲利,你們有何建議?

郭:有兩種創業模式,一是扮演好一位傳道者,苦口婆心地教育市場,教育消費者,教育同業,打造一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服務。這種模式時間會拉長,口袋也要深一些,早期我們做地圖日記有點類似這情形。

第二種是把創業當作企業來經營,就是先想如何去賺錢,如何去搶市占率?不要先想著改變世界。這種是把市場的缺口補起來,把消費者還沒滿足的地方做好,就有錢進帳。這會較像現在我們做的事,生活市集就是如此。

哪一種好?沒有答案。我只能說,現在我變得務實些,先把公司營運做起來,再去談有多大的影響力。我不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太多事,這世界也沒那麼容易被改變。

劉:的確,我目前的獲利模式仍不顯著。過完農曆年,某家大型賣場隔了半年後竟主動找我們談合作,也許有機會做出些成績,開始收到錢。否則,真的不容易找到賺錢的方法。

郭:也許你們可先花時間談妥一個客戶,有成績了,其他零售同業見狀就會跟著來,如此你們就有機會賺錢。

Q:有什麼給想創業的年輕人建議?

郭:我仍鼓勵年輕人勇敢創業,30歲不創業,40歲就更創不了。但前提是清楚創業是有風險的,它可能會負債,更可能會失敗。有時我覺得台灣談創業太氾濫、太膚淺,致使創業成了一窩蜂,政府鼓勵,年輕人也覺得創業很酷。但,創業不酷,年輕人一定要很務實的去想,不能對創業有幻想。

 劉:真的不能對創業有幻想,創業是很辛苦的。如果你無法一週工作80小時以上,你是沒有資格去創業的。創業絕對比你想的難,別存幻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