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日本失落20年看中美貿易戰,我們學到什麼?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18-10-02

瀏覽數 43,450+

東京涉谷街道。圖片來源:pixabay
東京涉谷街道。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為了巨額的貿易逆差,逼迫日圓升值

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市廣場飯店簽署“廣場協定”。協定決定採取聯合干預貨幣市場的手段,降低美元兌日元及馬克的比價。在此之前,美元兌日元匯率在1:250上下,此後日元進入持續升值通道,1986年9月達到1:153,1987年最低達到1:120,不到三年時間,日元兌美元升值了一倍。從此日元開始步入長期的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帶來的好處就是日本人在國際上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了,但同時日元的升值卻無情的打擊了日本的出口。

日本藉降息及擴大財政投資規模,舒緩升值帶來的經濟景氣

為抵消因日元升值對出口產生的衝擊(所謂的“升值蕭條”),以及進一步擴大內需,日本政府加大了政策刺激力度。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期間,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再貼現率,從5%降至2.5%。其中最後一次降息主要受1987年2月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簽署的《盧浮宮協定》推動,該協定的主要目標是維持美國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淨利差,避免美元過度貶值。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通過“視窗指導”推動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規模。1986年,日本“M2+CD”增速為8%,1987-1989年則上升為10.8%、10.2%和12%,始終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此外,日本還從1986年起擴大了財政投資規模。

資金泛濫導致過度的資產投資

廉價的資金成本、過度充裕的貨幣數量以及投資鼓勵政策,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反彈,但不斷升值的日元、大量湧入的熱錢以及有利的杠杆投資機會,也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資產泡沫。日經指數從1985年末的13083點,上漲至1989年末的38915點,4年時間上漲了近兩倍,同期總市值由190萬億日元漲至611萬億日元,增長3.2倍,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1986至1991年,日本城市住宅土地價格上漲148%,六大主要城市上漲245%。泡沫鼎盛時期,日本土地面積僅為美國的1/25,但土地資產總值卻是美國的4倍。

由於日元快速升值,促使了日本人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的購買力,他們覺得東京的一個區的市值可以買下大半個美國,由此日本人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不僅買下了洛克菲勒大廈,而且在海外大肆收購企業。

再回來看日本國內,在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民眾購房熱情進入高潮,他們不相信房價會下跌,買不起房的人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更要買房,一股全民加槓桿的浪潮襲來,在日本民眾看來,只要買到房子就是賺到,因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價幾乎每個月在漲,每年都在上演瘋狂戲法。大家都希望就這樣擊鼓傳花的遊戲能夠一直持續下去,而且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在日本政府看來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剌激經濟的方法。

加息戳破資產泡沫

到了1993年左右,美國經濟全面復甦,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日元又是緊盯美元的,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日本政府也不得不開始宣布加息,本來日本利率非常低,所以剌激了房地產市場的變態發展,泡沫的擴大終於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連續5次加息,將再貼現率由2.5%上調至6%。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規模。緊縮性政策收到了明顯成效,日經指數自1989年12月的最高點下滑,1992年中暴跌至14300點,跌幅超過60%,地價也較最高點時下降了一半多。與此同時,由於資本快速縮水,銀行紛紛加快貸款回收,致使市場流動性驟然收緊,企業資金狀況急劇惡化,大量不良債權由此產生。據《大衰退》一書作者辜朝明估計,地產和股票價格的下跌給日本帶來的財富損失約為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全國個人金融資產的總和。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而當日本政府宣佈提高房貸利率時,使得國內外炒房者的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首先是海外資本的撤離,剌破了日元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然後日本人也開始在房地產市場裡爭先恐後的進行大逃亡,但最後,多數人沒有逃脫成為“負翁”的宿命,面對高額的房貸債務,一些人選擇了跳樓自殺來結束生命。

時至今日,日本人還自嘲為“失落的二十年”,就是日本經濟至今還沒有完全從當年泡沫中復甦過來,而當年撤離日本的境外遊資,則賺取了二大紅利,一個是日元升值的紅利,還有一個是日本房地產泡沫還未破裂之前的紅利。兩者疊加真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留下的是大量日本“負翁”,以及一地雞毛的日本經濟,房地產不能炒,現在日本老百姓再也不敢大肆炒作房地產了,當年的噩夢還記憶猶新。

台灣需要關注之處

當年美國為了與日本的巨額的貿易逆差,逼迫日圓升值,今日為了相似的理由,美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爭,對中國出口至美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10%以上的關稅,但中國卻無法做出完金對等的回應,畢竟中國每年從美國購買的全部商品總額只有600億美元,這也突顯了北京在面對美國的貿易制裁時的捉襟見肘,難以有效因應。

台灣目前在經貿上對中國的依賴度極高,中美間的貿易大戰,我們勢將無法置身事外,這也考驗著我們政府和企業家的應變能力,應變得宜的話,國內可以利用這一波鮭魚返鄉的熱潮,帶動國內的產業發展,應變不得宜的話,台灣的經濟發展勢必大受影響,未來還會有更苦的日子等著我們。

(原文刊載於台灣商務,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