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農業如此蓬勃,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農業及食品處處長史安東(Anthony Snellen)認為,「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這是一路從60年代發展下來,政府、研究單位與企業,金三角之間互相溝通,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強調合作 政府適當給予協助
受限於荷蘭的天然良田不多,荷蘭政府從60年代起,針對農地的部分,大抵來說有兩項措施,一是處理畸零地,另一是填海造陸。特別的是,以重劃來說,並不是政府「主動」收購,而是「假如農民有土地想合併,政府就介入協助整合,讓土地得以重劃。」
另一個填海造陸,也就是圩田(polder),填海後的新生地必須全數做為農業使用,而且是這塊領域裡的每個人都必須同意合作,史安東補充,「到現在polder model在英語裡還存在,圩田模式就是:「有人不合作,一切都成空。」
「合作」在荷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前提」;有共識、願意合作,才能共「營(贏)」。
將農業視為產業經營 知識還可以外銷
以出口為導向的荷蘭,農業已經是個很成熟的產業。「即使你今天在這個產業剛起步,政府也不會補助;這和台灣不太一樣,在台灣,青年創業會給予補助或協助,但在荷蘭,即使你今天是新公司一樣不會有補助。」史安東強調,應該將農業當成一個「產業」來經營,而不是用補貼照顧,讓農業、農民求溫飽而已。
現在荷蘭政府更進一步著重在外銷知識和科技的培養與提升,「瓦赫寧恩是全歐洲最好的農業大學,我們可以外銷智慧和科技,來幫助其他國家提高生產效率,而不只單單是將農產品賣出去,做單調的產品外銷。」史安東分析。
看好台灣 只是需要時間和魄力
「30年前荷蘭剛開始時的處境,比台灣還要糟,」因為戰亂後的荷蘭,一片狼藉。所以當時的荷蘭政府,才會大刀闊斧的訂立的許多中、長期計畫,一步步從零開始建立起農業和國力。「這沒有辦法一蹴可幾,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政府的作為(想法),以及跟產業界的溝通。」史安東笑著說,大家可能看到的都是荷蘭現在的成就,但沒看到之前經歷了30年的討論,「只是我們比較早開始而已。」
長期駐住台灣與韓國兩地的史安東觀察,台灣有科技、有青農,都是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重點就是需要時間,及如何選擇做正確的投資(作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