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美國總統川普結束川金會回到美國之後,就立即簽署同意美國貿易代表總署提出對中國大陸進口約500億美元產品的課稅。由於此一簽署確定推翻5月中旬美中簽署共同聲明中,雙方承諾不打貿易戰的共識,在此情況下,大陸勢必會提出相近金額的美國產品,以提高關稅的方式,來報復美國的作為,雙方的貿易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強課關稅 與各國劍拔弩張
在此同時,美國與七大工業國家之間也同樣有著嚴重的貿易紛爭。七大工業國家6月初在加拿大開會,原本七國已經達到共識,而且要提出聯合聲明,結果川普在回到美國之後,立即在推特上宣布他不承認與其他國家有達到共識,而且還把加拿大總理杜魯托大罵一頓。結果不但杜魯托總理反擊,連其他成員國領袖也紛紛表示不接受川普出爾反爾的作為。
由於美國堅持要對加拿大、墨西哥及歐盟的鋼鋁產品加徵25%的關稅,結果也引起這些國家的反彈,其中墨西哥決定對自美國進口約30億美元的農產品提高關稅、加拿大宣布對從美國進品約166億美元的農產品提高關稅,作為貿易報復。而歐盟更是把美國直接告到WTO,說美國以國家安全理由,單方面的提高關稅是違反WTO規定的。看來不但是美中貿易戰爭一觸即發,即使是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戰爭也可能隨時會發生。
這次美國會對中國大陸採取這麼大的動作,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當然是美中之間長期存在的貿易赤字,其中2016年美國對大陸的貿易逆差為2508億美元;2017年時,更擴大到3752億美元,占當年美國貿易赤字7961億美元的47%。川普是商人出身,他當然無法忍受美國對大陸的長期逆差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由於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和國力都大幅提升,已經對美國的勢力造成實質的威脅,因此美國特別針對「大陸製造2025」提出批判。5月初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和貿易代表萊特海澤赴大陸協商時,曾提出三個最重要的議題,其中一個是要求中國大陸在2020年之前,每年要減少對美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另外一個則是要求中國大陸政府停止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所有補貼。
中美貿易戰 對台灣可能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他們擔心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愈來愈大,終將影響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順差和製造能力有很大的意見,這當然是完全以美國國家的利益為唯一的出發點。
他們的作法其他國家並不一定認同,但是他們的立場我們應該要充分的瞭解,如此才比較容易找到最符合台灣利益的政策與作法。
反觀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國際貿易,而中國大陸和美國正是我們最大的兩個貿易伙伴,其中兩岸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約30%,台美貿易則占約11%。當這兩個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產生嚴重貿易衝突時,台灣應採取什麼立場?尤其是,台灣對大陸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40%,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零組件和半成品,它們在大陸的工廠加工之後,會再銷往美國和其他國家。
也就是說,兩岸間的貿易關係不是只有單純的貿易關係而已,其中還有很重要的生產鏈和垂直整合的關係。
因此,當美國決定要對中國大陸進行課稅,或採取其他的貿易手段時,台灣是不是要跟進?或是應該更積極的利用這次機會?這是需要仔細考慮和評估的。
比方說,當美國對大陸和其他國家的鋼鋁產品提高關稅時,我們政府派代表赴美協商要求豁免,結果美國指出台灣鋼鋁產品中有一些原材料來自中國大陸,於是我們政府回台灣之後,就要求鋼鋁業者應該要減少自大陸進口原材料。
但是問題是,台灣業者自大陸進口鋼鋁原材料加工後的產品,不是只賣給美國,也同樣賣給其他國家。當政府要求業者減少自大陸的進口,是否會影響我們業者對其他國家的出口?更何況在美國對加墨歐盟等國對於鋼鋁產品的強硬立場來看,很難想像美國會給台灣豁免,那麼台灣是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另外,當美國制裁大陸中興通訊時,我們政府也立即要求業者與中興通訊交易時,必須先得到政府的同意。問題是,台灣與大陸有很深的生產鏈關係,這與美國與大陸之間的貿易關係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說,美國對於大陸的生產可以進行制裁,但是台灣絕對不可能對大陸進行貿易制裁。
再進一步說,當美國對於「中國製造2025」有很大的意見,而不願意參與其中時,我們是不是也要和美國一樣,對於「中國製造2025」進行抵制?依兩岸之間產業整合及生產鏈緊密結合的情況來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政府強推的話,結果倒霉的一定是台灣自己。
反過來說,以兩岸之間生產鏈這麼緊密的情況下,當美國不想要參與「中國製造2025」時,台灣是不是應該要更加積極的去利用此一機會?這是我們政府應該要仔細思考的。
未來兩岸產業發展與合作的契機
2017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值為1302億美元,進口為515億美元,台灣享有787億美元的順差。2016年,中國大陸的出口總值為2.1兆美元,順差達到5097億美元,其中大陸出口中至少有一成到一成五是由台商創造的出口。也就是說,兩岸之間的現狀就是,台灣賺大陸的錢,而大陸則賺全球的錢,因此兩岸是「互利雙贏」。而這其中就是因為雙方政府於經貿沒有太大的阻擋,讓兩岸經濟自由貿易的結果。
因此,在現階段全球貿易關係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兩岸的關係不但不應該減少,反而應該要更積極的利用中國大陸的市場才對。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兩岸政府應該坐下來談,找到利人利己合作策略,不但對於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有利,而且對於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以下也針對兩岸可能合作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議,供讀者和決策當局參考:
一、擴大開放兩岸人民交流。陸客陸生來台,可以增進兩岸人民的互動與了解,應該加以開放;同樣的,台生赴陸求學,也不用緊張,兩岸大學應該良性競爭。兩岸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多交流,對兩岸長遠和平發展有利。
二、台灣應該積極參與「中國製造2025」。由於「中國製造2025」的項目很多,台商可能不容易全面參與,因此比方說,可以選擇昆山市當作台商投入「中國製造2025」的試點城市,從較小規模的參與開始。
三、推動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的合作。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同時在各國設立多個經貿合作開發區,需要許多陸資與外資的投資。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南向投資,會有許多機會與大陸廠商相遇。兩岸企業應該採取合作的態度,由大陸協助提供被投資國家的土地與設施,台灣投入資金和技術,對於雙方都有利基。
四、兩岸設立農產品緊急採購機制。當台灣鳳梨與香蕉價格慘跌,兩岸就啟動緊急採購機制,一方面增加台灣農產品出口,可以防止台灣價格崩盤;另一方面,大陸可以買到較便宜的台灣農產品,雙方都有好處。
五、大陸設立台灣產品的綠色通關機制。為了協助台灣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得以順利通關進入大陸,兩岸應該在大陸的幾個口岸設立台灣(農)產品的綠色通關制度,例如上海、廈門和平潭等地。一方面可以協助台灣商品更容易進入大陸,一方面也可以協助當地發展物流等相關產業,例如平潭在台灣設置的海外倉及檢驗中心等。
總而言之,最近國際之間發生貿易戰爭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台灣身處其間一定會受到影響。我們政府應該要小心因應,儘量把負面衝擊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當美國對於中國大陸進行各項制裁或抵制時,我們是否也要採行同樣的抵制策略?或是,應該要更積極的利用此一機會,擴大兩岸的商機?這是我們政府應該要仔細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