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最先被企業裁員的員工 這個職務第一名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8-06-08

瀏覽數 45,150+

最先被企業裁員的員工 這個職務第一名
 

許多人對職業護理人員不了解,以為就像「校護」,在保健室幫人量體溫、處理傷口。其實職護必須糾出影響企業員工健康的原因,提醒老闆別讓員工過勞、受到職業傷害,有時得當「烏鴉」,當公司裁員時,往往是第一個被裁的對象,流動率高,也讓護理師興致缺缺。

台灣事業單位護理人員學會理事長陳美滿說,職護的前身是廠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廠醫、廠護負責治療工廠員工。隨著健保開辦,廠護、廠醫紛紛退場,職護不再是協助治療的角色,而是「挖掘員工可能發生的職災」,協助企業提出策略預防職災,不僅能保障員工健康也能增加企業產能。

專任職護的王連馨表示,職護必須「創造自我價值」,像她在冷氣公司上班,安裝冷氣的員工常因為安裝姿勢錯誤,發生職業傷害,在她尚未進入公司之前,大多人沒有意識到是姿勢不良所致,她的工作就是教導正確姿勢,預防職災。她形容,職護的角色像極偵探,也像心理諮商師,更像公司的修繕員。

王連馨說,職護在企業經常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常聽聞同業在職場中被老闆安排做行政或總機,也是最先被裁員的對象。

特約職護黃惠瑜說,過去就曾被要求到工廠兼當黑手,或兼當行政,但老闆畢竟是發薪水的人,即使工作內容與專業不同,也不能不做。專任職護謝効求也說,很多企業看不見職護的功能,「我們雖然是默默的一群,卻是幫助員工維持健康的小天使。」

陳美滿說,由於職護不受重視,也讓職護的職場成就感低,加上薪資不高,大多在月薪三萬元上下,低於臨床護理人員每月至少有五萬元左右的薪資,常讓職護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她認為,職護能見度低,政府應多加宣導,更希望多吸引護理人員加入,在最前端守護國人健康。

本文轉載自2018.6.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