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告別宏碁,發展利基-華碩電腦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6-05-15

瀏覽數 27,850+

告別宏碁,發展利基-華碩電腦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華碩的創業歷程,直如一部武俠小說。

徐世昌、廖敏雄、童子賢與謝偉琦四人,原是同在宏碁研發部門習藝的師兄弟,經過數年的聞雞起舞,於一九八九年拜別掌門人施振榮,下山自立門戶。在江湖中闖出名號後,便想著要光大門派。於是,一九九四年,他們力邀昔日師父施崇棠出馬掌舵。短短三年,年營業額從新台幣二十三億,飛速成長到今年將破百億。華碩一門,氣象一新。

因此師兄弟四人總說,華碩有兩次創業,「第一次是公司成立,另一次是師父拔刀相助之日。」擔任過華碩總經理與董事長,而今「降級」為副總經理的童子賢說。

華碩是台灣最晚竄起的主機板廠商之一,但是,卻沒有人敢小覷這個後生小輩。因為他們創業之作,就是台灣第一片四八六主機板。產品一推出,當時宏碁的二當家邰中和,偕同施崇棠冒雨前來,殷殷叮囑這群研發悍將,如果創業不順就回返老東家,千萬不要覺得面予掛不住,轉而投效其他企業,並承諾:「一定讓你們風風光光地回家。」

但他們畢竟沒有回鍋,因為第一個產品在兩個月內為他們掙了三千多萬新台幣,半年之後,公司招待全體員工到夏威夷去度假。

從一開始就堅持走高定位路線,「意外地讓我們找到一條「曲高和眾」的路。」童子賢細數,在國際專業雜誌的評比中,華碩的創新與品質在台灣同業間都排名第一,於是,澳洲前五大電腦廠商,就有三家產品裡頭都裝著華碩的主機板。由於使用者眾,後來,德國國會的電腦招標案,乾脆規定投標廠商一律採用華碩的主機板。然就憑硬底子的研發實力,當去年科技巨霸英代爾跨足生產主機板,許多同業陷入苦戰時,華碩就敢把價格訂得比英代爾高,而且訂單只增不減。

至此,他們印證了當年還在宏碁「吃頭路」時的想法--如果創業,一定不輸給這些既有的主機板廠商。

四個人分三派

話雖如此,如果回溯創業初期,這四個創辦人專長重疊,股權完全相同的集體領導模式,並不合乎傳統「創業經」裡的組織分工、統一決策重心等原則,同業甚至還曾斷言,這家公司「活不了太久」。

這四人原本都是習於一身運動衣、日夜鑽研技術的工程師,創業之後舊習難改,但深知角色已然不同,便公推唯一願意學習穿西裝、打領帶的童子賢擔任總經理,其他三人分別出任幕後的研發、客戶支援與採購事宜。但他們在創業的同時,也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非找專業經理人來管財務不可。

受邀前去面談的,是留任職電子公司、目前擔任華碩財務協理的魏杏娟。她進門看到這群穿短褲拖鞋的創業者,不禁好心地建議:「你們公司這麼小,花萬把塊月薪找個記帳的人就夠了。」

四人好言把滿心狐疑的魏杏娟網羅進來,打穩華碩日後的財務結構。以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比例(即所謂償債能力)來看,華碩兩倍於業界的水平;應收帳款的周轉率,也比別人快了三到四倍。

儘管如此,早期「四頭馬車」的集體領導方式,卻非波瀾不興。特別是進行重大決策時,四個人常分成三派;贊成、反對、可有可無,各據其理、大打擂台。

有一回,為了要不要高薪聘用一組行銷團隊,四個人下班後在辦公室吵得不可開交。加班的同仁忍無可忍,闖進去請老闆「安靜一點」。於是,他們想找一個俱樂部,徹底討論清楚,但一問之下,竟然沒人對類似場所有絲毫概念,只好開拔到中山足球場,露天漏夜吵個夠。朋友得知此事,簡直笑翻了:「沒見過這麼土的老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師父出馬

就這樣,彼此有時還落得兩、三個月互不說話,雖說做研發的人個性耿直、不記恨,但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便頻頻打師父施崇棠的主意。直到一九九三年施崇棠因胃出血離開宏碁,眾人見機不可失,便敦請他前來壓陣。

曾擔任宏碁電腦事業群總經理的施崇棠,在走馬上任之後,清楚宣示自己的任務:「要使華碩從游擊隊變成海軍陸戰隊。」

過去的華碩長於單兵作戰,優點是速度快、彈性大,但缺乏具全方位經營能力的領導人整合全局,成長不免陷入瓶頸。舉例而言,華碩向來以多關卡測試、確保產品品質聞名,但因末相對提高製程良率,產量愈大,修改產品瑕疵的成本也愈高。施崇棠到任之後,立刻導入「一次做對」的觀念,並投資自動測試設備,降低品管成本。日前更延聘日本專家,目標是把良率提高到九九%。

對原以技術著稱的華碩而言,在施崇棠加盟後,「研發實力又增強了一倍,」童子賢認為:「他的輩分和經驗,有助於延攬到高手加盟。」

施崇棠號召到的高手,除了部分來自過去累積的人脈之外,還用了點「傻勁」。他親自打電話給台大電機研究所每個應屆畢業生,直接面談了起來。而這個方法,果真讓他「獵」到有潛力的新秀,再經內部輪調的訓練,過去由創辦人挑大樑的研發工作,也開始注人新血。

而施崇棠帶給華碩更大的改變,是未來遠景的擘畫。如今,華碩已不再是單純的主機板廠商,他們開始介入通訊、伺服器、工作站等領域。「未來,我們希望成為三C產業。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中中,提供最佳價值的技術領導廠商。」堅持「研發人應該多做少說」的施崇棠,在略微思考後含蓄地笑說。

以區隔市場起家的華碩,在進人三C產業之後,競爭對手將從過去的主機板廠商變成跨國科技巨人,除了比拚技術之外,勢必遭逢嚴酷的資本競賽。很明顯地,要因應道場硬仗,就必須尋求股票上市籌措資金。

早期,股票上市在華碩是個禁忌話題。因為四個創辦人離開宏碁的原因之一,就是日睹老東家股票上市之後,原來平實的企業文化為之丕變。殷鑑不遠,他們乾脆挑明:「誰敢提議股票上市,就準備捲鋪蓋走路。」施崇棠得知此事後,把徒弟們臭罵一頓:「簡直矯枉過正!」另一方面,也由於證券商絡繹不絕地「勸進」,大夥兒終於願意嘗試讓公司大眾化。

對華碩來說,股票上市的最大誘因「並不是股價上漲,」童子賢覺得,他們一直相當認同施振榮不炒作股票的風範:「但藉此可以發行海外公同債,籌措國際資金,才是最重要的著眼點。」

告別草創年代

歷經宏碁文化的洗禮,華碩的經營團隊仍保有簡樸的作風,五個人都沒有專屬秘書,盡量節省費用,回報公司三百多位長年加班的員工,除了每年的分批集體出國旅遊之外,還正興建溫水游泳池與羽毛球館。但華碩卻顯然有別於宏碁注重形象塑造的作風。至今,施崇棠和童子賢之外的三個創辦人,仍是一襲運動衣和拖鞋,見到記者的照相機便火速閃躲。

但這些,迥異於一般科技公司的內斂文化,也算是華碩的特質。對才剛開始多元化的華碩而言,眼前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在領上逐漸擴張的同時,能夠穩步前行,畢竟許多同業都曾在跨入百億營業額關卡後,在轉投資行動中栽了筋斗。

施崇棠也體認到,在進入產業大決戰的關鍵時期,「華碩必須有更扎實的功力,耍像少林武學一樣,兼修內功(技術)與外功(行銷)。」施崇棠表示。

或許這群科技新銳也正期盼著,能一如出身少林而開創武當絕學的張三丰一樣,建立出有別於宏碁的另一番格局。告別因陋就簡的草創年代,華碩的末來,正隨著夢想的放大而更增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