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居易 白居易
在台灣,西方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始終熱門,放眼望去,許多大型電影院幾乎每個廳院播放的都是好萊塢電影。而在西方商業片已經快完全蠶食鯨吞電影市場時,我們的國片仍在奮力掙扎。現在還好一點,過去曾有段時間,我們的國片一直乏人問津,甚至降低票價以求增加觀看人數。
當時為了挽救國片,業界做過許多調查,想知道為什麼觀眾這麼吝於鼓勵國片,而調查的結果,其中一項原因竟是「看不懂」!原來國片導演總是希望藉由影片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因此使用了許多抽象的手法,或是太過流於意識型態,以至於影片顯得過於沉悶,一般觀眾根本無法理解,更別說要去「喜歡」了!誰會自掏腰包去買個「無趣」的娛樂呢?
藝術,不見得要曲高和寡,才顯得有價值,平易寫實的作品更能深入人心。
唐代宗大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中唐寫實社會詩人代表白居易,出生在山西太原。字樂天的白居易,就像許多傑出文人,從小就是個天才兒童。據說小小白居易才六、七個月大時,奶娘抱著他,指著書屏上的「之」、「無」兩字教他辨識,他竟然就記住了,之後百試不差,讓人嘖嘖稱奇。因為他的絕頂聰慧,讓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以後肯定有一番成就,因此從小就用心教導他,白居易也沒有讓母親失望,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十一、二歲開始,他已經有成篇的詩集了,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十五歲起,白居易開始準備進京參加科考,夜以繼日、努力用功唸書的他,唸得嘴巴裡長了瘡,手腳都磨出了厚皮,仍然沒有絲毫鬆懈。當時的京城長安,聚集了各地的優秀文人,許多年輕的新秀學子日夜從四方八面湧進城裡,只希望能夠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白居易也不例外。
十六歲那年,白居易帶著自己的作品,興沖沖地來到了長安,拜訪官拜著作郎,也是著名詩人顧況。顧況當時已經六十歲,他是至德年間的進士,堪稱是文壇上的老前輩,是一個關心民間生活疾苦的新樂府詩詩人。顧況所寫的詩,詩體多樣,還吸收了民間通俗歌曲的特點,語言較為流暢,是新樂府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也因為稍有成就,老先生向來恃才傲物,不怎麼把後生晚輩看在眼裡,也很少提攜後進。
當顧況收到白居易的拜謁作品時,知道白居易只有十六歲,根本就把他當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看待,又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個性詼諧的他,就以戲謔的口氣開玩笑的說:「長安米價可是很貴的,恐怕居住是大不易啊!」意思就是,長安人才濟濟,沒有點真本事是沒辦法生存的。但是,當翻閱白居易的作品時,他可是愣住了。白居易的拜謁作品,是一首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我的情意就像原野上茂密的雜草,雜草每年經過凋枯與繁盛的生命週期,就像感情每年經歷的起伏動盪。現在我的離情,正如野火也燒不盡的雜草一樣,簡直一發不可收拾。我的思念,就像綿延成古道的草向遠方延伸,綠意甚至連接到一座荒城。我又再一次地送你遠行,這原野上綿密的草,似乎都滿佈著我送別的不捨情意啊!
白居易藉著詠嘆野草,來比喻自己無窮無盡的離情別意。一首詩的題目有兩件事物,詩中也描寫了兩樣內容,這是盛唐時開始興起的詩歌形式,白居易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讀完詩,顧況忍不住讚嘆:「憑著這樣的驚人才華,就算要居天下也不是件難事啊!」得到向來不輕易讚賞後進的顧況賞識,白居易的名字,一夜之間傳遍了長安城。之後,他二十九歲中進士,當了官,又寫下千古名作〈長恨歌〉、〈琵琶行〉,致力推動新樂府詩運動。他的詩作繼承「詩聖」杜甫的寫實風,反映民間生活,用詞平易近人,連不見得識字的婦人與小孩都能懂得詩中涵義,詩作深入社會各階層,引起眾多共鳴,甚至遠播到日本與暹羅(泰國)。白居易一生寫了將近三千首的詩作,是唐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大詩人。仕途上也曾遭遇挫折的他,晚年寄情於佛門,定居洛陽,時常往來龍門的香山寺,因此自號香山居士,也號醉吟先生。七十四歲,大詩人長眠在香山寺的琵琶峰。
近來常聽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雖然是句玩笑話,卻也描寫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殘酷現實。既然被尊為前輩,表示成就已受人肯定,更該有廣闊的胸襟提攜後進;沒有道理的蔑視,一味的打壓,只會顯示自己沒有容人的雅量,甚至害怕遭到淘汰的窘境。我想,白居易能夠成名,後人有幸拜讀他的大作,顧況老先生的一句話還真是幫了不少忙呢!
本文節錄自:《一首詩的故事【插畫新版】》一書,王盈雅著,好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