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開始延燒的伊朗反政府示威,至今已造成21人死亡、3700人被逮捕。《遠見》採訪嫁至伊朗逾十年,曾入選伊朗女子跆拳道國家隊的台灣前國手吳嘉琪,才赫然發現:挑起這場動盪的,正是美國總統川普。
居住在首都德黑蘭的她表示,過去伊朗因發展核武,反美形象鮮明,長期遭受美國與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制裁,貨幣里亞爾連年貶值、物價通貨膨脹嚴重,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
但自從主打與西方和解的現任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上台後,於2015年7月與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德國達成限核協議,伊朗以停止發展核武,來換取美國及全球主要國家停止對它的經濟制裁。
「從那時候開始,原本冷清的伊朗首都德黑蘭,突然出現大量人潮,很多外商提前來搶商機,包括台商在內,」在伊朗從事商務帶團導遊的吳嘉琪觀察。
不過,2017年1月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多次對伊朗發表強硬談話,並要脅將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以換取共和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
受到此氛圍影響,原本有意到伊朗投資的外商,態度從積極轉為觀望,德黑蘭的街頭也瞬間變得冷清許多。
(圖/美國總統川普;取自網路)
伊朗原先有望好轉的經濟,又籠罩在制裁的陰霾中。《華盛頓郵報》觀察,年輕人失業率飆高,伊朗大學生看不到希望,不少人畢業後要兼二至三份工作才能糊口,而退休人士也領不到年金,只能開計程車維生。
2017年12月底,伊朗又爆發嚴重的禽流感,造成蛋價一週內大漲40%。此時,民眾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了,憤而走向街頭示威、表達訴求。
(圖/伊朗街頭照)
根據伊朗政府統計,目前已逮捕450名異議人士,但反對派議員馬哈茂德.薩德吉(Mahmoud Sadeghi)卻透露,實際上有3700人被抓。
吳嘉琪觀察,這波示威潮從1月4日開始在伊朗第二大城馬什哈德(Mashhad)一路往南延燒到設拉子(Shiraz)、瀕臨波斯灣的阿巴斯港(Bandar Abbas),倒是對首都德黑蘭的影響不大。
(圖/伊朗第二大城馬什哈德)
但原先單純的民生示威活動也開始變調。政治人物紛紛搶占舞台,不少強硬、民粹主張的候選人藉此大打知名度,並將矛頭指向魯哈尼,不少強硬派已在運作逼宮,要他提早下台,重新改選總統。
伊朗政府內憂不斷,連與美國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也有可能更惡化。美國財政部長美國財政部長米納勤(Steve Mnuchin)1月13日表示,川普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天內,對伊朗進一步實施制裁,更「期待對伊朗實行更多的制裁。」
(圖/伊朗南邊的設拉子)
雖然美國對伊朗制裁尚未定案,但市場已先行反應:普遍憂心示威潮會影響伊朗原油供應,導致油價走揚,1月13日已創下四年來新高,每桶飆破70美元。
美國花旗銀行發布的《2018全球大宗商品報告》(Citi Global Commodities Report)指出,一旦限核協議瓦解,伊朗原油出口量每日將減少50萬桶,對日本、韓國、台灣等依賴伊朗石油的國家將造成衝擊,而國際原油價格每桶至少上漲五美元。
為平息這場示威,伊朗政府不僅封鎖所有社群媒體,更派出伊朗革命衛隊中的「巴斯基」民兵(Basiji Force)鎮壓示威民眾。
「巴斯基」民兵以虔誠的穆斯林貧民為主,較少年輕人及中產階級加入,他們必須在戰爭時誓死捍衛伊斯蘭的傳統價值。這顯示伊朗政府並不把這場反政府示威視為內亂,而是美國等外患來襲。
一位不具名、旅居伊朗的台灣人表示,如今示威浪潮雖然暫歇,但民眾的怒火仍在,魯哈尼想平定動亂,必須拿出辦法,趕快讓民眾看見希望。
(圖/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