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總統已於今日下午三時五十五分崩逝」,螢光幕上無聲地映著的字,像一顆定時炸彈在人們心中爆開。
時間是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三日。
「經國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是信心,」台北市議員郁慕明低沈的聲音在電視上迴盪。
簡簡單單「信心」二字,正是蔣經國先生走後,全國政局和社會的寫照。四個小時後,李登輝總統順利接事;市井商業活動依舊;國際機場照常人來人往……。
「這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因此我看台灣的未來是較樂觀的,」美國時代雜誌駐亞洲區記者布拉尼根,道出他寫本期封面故事的角度和紐約時報、新聞週刊不同的原因。
英國出版的「經濟學人」,也在最近一期中肯定蔣經國總統留給台灣的信心:「他加速自由化步調」、「他以政治技巧使潛在的反對者轉為中立者」、「他使台灣這個資源少、人口多的小島成為東亞經濟強者--國民所得超過五千美元、外匯存底七五0億美元,高居世界亞軍」。
影響全民深遠
凡是讀過蔣經國先生「風雨中的寧靜」一書的人都會記得,他在讀「荒漠甘泉」後的感想之一--
「有兩個畫家相約各繪一幅畫,表露「寧靜」之意。
第一個畫家畫下一個大湖,風靜浪平,湖面如鏡,山上的美景在水中映得清清楚楚。
第二個畫家畫下一大瀑布,旁邊有一棵小灌木的枝子灣在水中,樹的頂端分枝上,擱著一個小巢(幾乎被浪花浸濕),中間睡著一隻知更鳥。
第一幅畫儘是停滯;第二幅畫才是寧靜。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患難和危險之中,可是對於有信心的人,在生活裡面即是有極端的安寧。」
在蔣經國先生的心中,信心與寧靜是相連的。他在晚年身體最衰弱的時期,做出了影響全民最深遠重大的決定,「他的信心和意志之堅強,可以想見。」一位觀察者分析。
李登輝總統在寧靜中接下了棒子,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集結黨、政、軍的集體力量,繼續革新和民主的道路。本期「遠見主題」--「誰來領導中華民國?」共分二個層面:「歷史轉捩點」、「權力中心」與「面對未來」,來探討這個影響未來全民福祉的問題。
去年底,遠見雜誌專訪蔣經國總統,成為一個歷史性的紀錄;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國內媒體訪問到蔣總統。據瞭解,他曾對十一個問題的答覆「字斟旬酌」,非常用心。他的答覆,也正反映出他對國家未來走向的期望,和對國人的期許。
他在答覆中強調:「我們光復大陸的信心與決心從未動搖,」他也指出:「我們深具信心,只要我們復興基地在已往建設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政治、經濟、社會、文教……未來中國必有光明前途。」
信心正是蔣經國先生留給國人最大的遺產。
三月號起月中出刊
本刊自三月號起,將改為月中(十五日)出版,也就是三月號「遠見」提前為二月十五日出版。
月中出刊,對經常閱話雜誌的諒者來說,可以紓解閱讀的壓力;對社內而言,可以提高服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