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威脅的結果
歷史上的功臣是化干戈為玉帛;歷史上的罪人是化和平為戰爭。
在核武威脅減少後的新紀元,海峽兩岸居然戰雲密布,演習不斷,而美國航空母艦還穿越台海,與其說是世局之弔詭,不如說是對中國人命運的捉弄。
大陸需要在安定中求發展,也需要在發展中求安定,最不需要的是戰爭;台灣需要在創造經濟奇蹟之後,再創造一個民主的、公平的、高品質的社會,最需要的是在沒有戰爭的威脅下,踏踏實實地推動「寧靜革命」。
在兩岸領導人,彼此錯估了對方的動機及低估了彼此言行之後,台灣海峽出現了三十年來從未有過的緊張。且不論對大陸的影響為何,對台灣直接的影響有五:
.重挫台灣股市
.引發投資信心危機
.湧現另一波移民潮
.打亂人民安身立命的生涯規畫
.升高對民選總統兩岸政策的檢驗
因此而衍生的一大後果,就是軍費支出的無情增加。
(二)三個擔心
沒有一個國家--即使一度富裕如美國--能夠持續負擔大量的軍費支出,而不傷及其正常發展。戰爭的殘酷是要透過昂貴精密的武器,才能置敵人於死地或避免浩劫。所以現代的戰爭不只是靠武力,更是靠財力。
台灣一面擁有令人羨慕九百億美金的外匯存底;另一面也已經累積了令人擔憂的六千億台幣公債。因此在兩岸關係惡化中,最令人擔心的是軍費的增加。
根據報載,中央政府在八十六年度的國防預算中,為了因應兩岸新情勢,將突破十年來的負成長。預算約為二千九百億台幣,與今年相較,成長約一三%,占總預算二二%強。行政院已同意其中三百億主要用來提升戰力,如購買二十四架經國號戰機及坦克等軍備。
如果台灣面臨中共的武力威脅,誰會說不要增加國防預算?但是,我的擔心有三:
(1)在世局緩和各國競相銷售其武器時,我們要比從前容易買到較新武器。因此到底要花多少百億,才能夠維持台海安全?在政商關係穿針引線及軍火商的遊說下,這會不會在「國家安全」的「聖牛」下,軍費的增加變成一個無底的黑洞?武器的採購素來昂貴,兩艘潛艇就接近台幣一百五十億元(見表一)。
(2)當政府要多花三百億元在軍事部門,當然就產生了嚴重的排擠效果,這三百億元就不能花在教育、社會福利、科技發展……。這即是西方世界所謂「麵包與槍砲之爭。」如果三百億元花在教育科技上,就等於資助五個台大,或九個中央研究院(見表二),它會產生持久的效益;花在武器購買上,就會產生最尷尬的情況。武器一旦使用,必定引起死傷;武器備而不用,形同浪費。當然人人知道,寧可在備戰過程中,擁有足夠嚇阻敵人的力量,但是面對軍力比我們強大太多倍的中共,如何才算「足夠」?如何才構成「嚇阻」?又如何會在增加軍費中「買對」那些重要的武器?
(3)最重要的是:除了增加軍費,提升戰力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維護兩岸和平,而不需要生活在戰爭的威脅之中,也不需要再增加軍費的支出?這是一個關係到每一個人民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必須嚴肅地探討。
(三)選民正可冷靜地判斷
幸運的是,這正好是第一次民選總統的時刻。每一位選民應當針對國家安危,冷靜地思考四個問題:哪一組候選人--
(1)具有自我的節制,不浮誇自己,不激怒對方?
(2)具有協調的長才,可以避免兩岸情勢的緊張?
(3)具有民族情義,可以凝集海內外人心,不自拒於中國之外?
(4)具有國家認同,真正能為全體人民開創一個安定、和平及正義的前景?
在兩岸關係上,選民有權利聽到各總統參選人,對兩岸和平抑戰爭,統一抑獨立,雙贏抑雙輸等明確政策。
(四)結語
美國艾森豪將軍曾對無情的軍事支出提出過最感人的警告:「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
在中國統一道路上,對當前雙方最有利的方式,仍是對難以解決的問題保持「善意的模糊」,在維持現狀下,雙方應誠意地擴大交流,例如台灣立即推動三通以及實驗性地引進福建勞工,千萬不能再發生的即是戰爭。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啟示,不是塑造了名將,而是「萬骨枯」的慘烈代價;「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令人嚮往,是談笑間血海深仇可以煙消雲散。
兩岸所需要的,即是這種具有包容性與前瞻性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