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百姓文盲,軍方紅字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5-12-15

瀏覽數 15,700+

百姓文盲,軍方紅字
 

本文出自 1996 / 1月號雜誌 第115期遠見雜誌

新聞界喜歡流傳一則笑話:某位電視台主跑軍事的記者,總是不經意地把我國近年向美、法採購的戰機,說成F2000與幻象十六;而她更不知航空母艦是在水面行,還是天上飛。

同樣發生在電視台,中共七月底在東海試射飛彈,更有記者「英勇地」租船出海,天真的以為可以捕捉飛行時速達數千公里的飛彈畫面。

※※※※※※

立委選戰倒數計時,刺鼻煙硝味雺塞政見會場,一位民進黨籍候選人痛詆軍方之不堪:「花了幾千億,IDF還是飛不起來;買來的海龍、海虎潛水艇,一隻浮不上來,一隻沉不下去;F一0四都是靠摔落的飛機零件撿回來拼裝……。」

然而就在這場政見會後不久,民進黨中央一反過去打擊軍購弊案的反軍形象,提出「加強國防」說帖,強調台灣國防實力並非毫無招架能力,不堪一擊,台灣應有「不怕中國攻擊」的心防。

※※※※※※

八月初,三艘諾克斯級軍艦在蘇澳成軍,烈陽輝耀下,海軍的官員正式宣告,「蘭陽號」巡防艦,是海軍首艘以本土為名的一級作戰軍艦。

本土意識抬頭,軍也展現誠意,以此作為宣傳。事實上,過去至少已有「高雄」、「壽山」、「文山」、「玉山」等艦艇,以台灣本土命名,但未見諸報導。

※※※※※※

從一般百姓、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到國防官員,貧乏的軍事常識、似是而非的言論,以及不求甚解的態度,堆砌出一幅全民的國防認知圖。

中共兩次飛彈試射,打掉一千七百億台幣,直到中共最近一次「南京戰區」演習,再也見不到民眾驚惶的臉孔,「狼來了」的冷漠,加上選舉的火熱,掩蓋了原本懼戰、畏戰的社會心理。

「我沒有必要瞭解軍事,我們與對方實力差太多了,知不知道,結果都是一樣的。」一位女性媒體從業人員,儘管主跑政治多年,依然沒有接觸軍事議題的動機。

「總統都不怕,我們怕什麼?」一位國中生無邪地表示,社會「恐共」的心驚膽戰和李登輝總統的「阿沙力」,是很好笑的對比。

過度的自信與恐慌,相對映照出民眾普遍對國防認知的蒙昧。飛彈能不能攔截?國軍制空、制海的能力如何?中共軍事演習接踵而來,除了聽到政治人物要民眾安心,鞏固心防,卻看不到任何理性評估與應對之道。

國防低智商vs.半瓶醋

就在今年春天,前美國國防部政策計畫助理次長白邦瑞來台,走訪三軍大學、國防部、國關中心後,一針見血點出,台灣國防戰略部署,以及對未來戰爭風貌分析能力,明顯不如中共。不論是未來二十年尖端科技對戰爭的影響,國軍需要什麼樣的防衛能力,國防預算要投資在哪個部門,還是台灣在亞洲的局勢分析,台灣都拿了相當低的分數。

這樣的評估,無疑給每年耗費二五%政府總預算的國防部(民國七十七年以前都超過五0%)一記痛擊。長年來,國防幾乎是軍方的專利,民閒不容置喙,凡事以「國防機密」為名,也注定久未逢戰事的普羅大眾,只能當軍事文盲(根據本刊對台灣、金門地區民眾,進行國防常識調查,平均答對率僅三成五)。

事實上,民眾對國防事務理解的深淺,緊緊環扣著國防實力的強弱。

民間研究軍事的學者專家,總能滔滔列舉,民眾瞭解國防的好處;如果武器性能參數適度釋放予民間,民眾或能因理解而給予相對支持,非一味漫罵;當百姓知道納稅錢的流向,轉換成多少安全指數,也許不會因時局

緊張而流於無名的焦慮;如果兩岸軍力有客觀的評估,可能民眾不會說出「發展核子彈打過去」的誑語;假使大眾能清楚體認,國防軍事是維護自身安全的學問,或許一般人民不會回之以冷漠。

然而在台灣,實際現況卻今人失望。

軍事研究者高雄柏搖頭嘆息:「民眾的國防智商,已經低到台海無法客觀選擇最安全的政治路線。」

因此當主管國防事務的官員,不能清楚為民眾勾勒國家安全藍圖時,面臨中共軍事威脅,只得任由政黨或政治人物憑著片段的軍事訊息,誘引民眾的國防概念。

「百姓無知固然容易愚民,但是最怕政治人物半瓶醋。」專研軍事的自由作家張友驊指出,在台灣,政治人物常以政治解決軍事問題,政黨間缺乏共識,已對建軍產生極大干擾。

例如主張統一、台獨,或維持現狀,都應有不同的建軍方式,然而綜觀三黨國防政策,卻與現實背離。張友驊進一步表示:「主張統一,就不必維持那麼多戰備;提倡台獨,就不應強調裁軍;要維持現狀,就不該天天說中共威脅台灣論。」

閉鎖的軍方心態

當國軍分析規畫能力在美國戰略專家眼中拿了紅字,也隱隱透露,軍方體系長期封閉,缺乏外界新思維撞擊,令人擔心它早已失去長程戰略規畫的能力。

曾經被前國防部長孫震延攬,擔任國防部參事的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港感慨,未來二十、五十年,國家整體戰略如何,中心思想是什麼,要打什麼戰,軍方自上至下,從未有人作大架構思考。原本可擔任「智庫」角色的三軍大學,不是位階過低,就是淪為「冷凍機構」,不能發揮功能。

在國防部走一遭後,他深有體悟,當文人部長欲將民間管理思想帶入軍中時,往往招致軍系抗拒:「我當了一輩子軍人,還不一定什麼都知道,老百姓(文人)懂什麼?」是他常見到的反應。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其實軍方的閉鎖,自有其歷史背景。

機會因緣,自小與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學習軍事的吉門企業董事長莊威便表示,政府從不製造學習環境,甚至扼殺對國防軍事有興趣的人,只要研究,就算洩密,就是匪諜。二十年前,他因訂閱香港「明報月刊」,遭警總調查,攜回「現代軍事」,更不准入境。

時至今日,軍方心態仍未見大幅調整。十月十八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有場軍方與民代的對話。

當立委魏耀乾質詣國防部長蔣仲苓,IDF、F十六、幻象2000共花多少錢,遭「無可奉告」的答覆後,魏耀乾立刻反唇相譏:「民國八十二年以前(之後國防白皮書已出版),二十四億元的蚊帳、內衣褲都是秘密預算,簡直就是笑話。」

蔣仲苓則義正辭嚴地回答:「這不是笑話,我們的確需要保密,因為可由這些數目來計算我國實際兵力。」

寫了兩本官方版國防白皮書,現已轉任教育部軍訓處處長的宋文則鮮活地為機密下了注腳:「不能讓敵人知道我們有多笨,才是最大機密。」

軍民缺乏溝通管道

撰寫白皮書時,宋文確實遭逢極大壓力,經過多方妥協,有的被刪除,有的被故意模糊,報告書才以「中等透明度」姿態問世。「老百姓有權知道每年那麼多的國防預算是怎麼用,國家安全到底有沒有保障。」他肯定當時陳履安任國防部長期間,政府出版白皮書的決定。

然而單憑官方釋出經過篩選的訊息,卻不足以打通軍民之間交流的管道,長期以來,兩岸軍事實力,始終缺乏科學評估準據,民進黨趕在選前出版「加強國防」說帖,便招致若干批評。

在這本五十多頁的小冊子裡,民進黨提出十道民眾切身的疑問,然後一一解答,例如中共發射多少飛彈才能摧毀台北?台灣如何因應中共封鎖台灣海峽?

撰寫說帖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執行長謝淑媛解釋,出版說帖的目的,是要作為民進黨候選人發表政見的參考,讓人民瞭解台灣的國防實力。

儘管否認有為台獨背書的動機,謝淑媛在言談中,仍然透露若干對中共軍事實力的貶抑,例如中共船艦開不出港灣,飛機也飛不起來,軍隊士氣更不如台灣。

又如李登輝總統才在國民大會裡說IDF戰機性能不如預期,整體功能設計欠完整,因此決定減產;國防部長蔣仲苓卻接著在立法院裡信誓,IDF足以剋制中共的蘇愷二七戰機。

「反共抗俄」時期,總是把解放軍形容為「土八路」,不堪一擊;直到近年中共軍力逐漸展示在媒體上,數量龐巨的兵力,迅即在民眾心中誇張、放大。

過與不及,扭曲的訊息,不斷在百姓腦裡沈澱。

撲朔迷離的國防猜謎遊戲,似乎唯有潛藏在民間的「軍事專家」才解得透,事實上,在台灣並不缺乏軍事狂熱者,尤其武器迷,更是俯拾即是。

莊威舉例,有人研究F一0四戰機,從飛機哪一年設計、哪一年試飛、哪一年成軍,到我國擁有幾架、向哪一國購買、配屬於什麼聯隊、何時失事、作戰紀錄……,每一架F一0四,如癡如狂的軍事迷,都可寫成一本書。

這一群人,被張友驊稱為「詹式年鑑派」(英國每年出版的JAME’S年鑑,詳載世界各國軍艦、飛彈、飛機等各式武器),廣佈於「尖端科技」、「全球防衛」等軍事專業雜誌的讀者。

然而軍事評論者高雄柏也不諱言,對武器有興趣者,在瞭解各式武器諸元後,便失去成長空間,更高層次的戰史、戰略、戰術掌控在政府手裡,民間沒有管道接近。

國防專家一個半

於是在極度專業的國防領域裡,所謂專家學者始終百家爭嗚,各說各話。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副教授丘立崗就形容,所謂國防專家,都是「一個半專家」,其中一個是作秀、活動專業強的專家,另外半個,則成天埋首圖書棺。

丘立崗曾試圖將國防領域切割分類(如國家安全、國防預算、國防組織、軍事史等),然後分門別類填上專門研究的學者專家,今他失望的是,這張分佈圖始終無法填滿,例如軍事地理、軍事醫學,從未有專人研究。

為了寫中共軍力,看了五百四十六本書的張友驊觀察,坊間流傳的,多是小道消息;傳播訊息的軍事記者,可能對訊息就本身就不求甚解;學者專家,往往成了特定政治立場背書的工具。

「以純軍事觀點看全局,可能見樹不見林;也可能一天到晚見諸媒體發表專論,但基礎涵養不足。」專研國家安全的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翁明賢坦言,國防領域既深且廣,軍方應主動建全人才庫,統合各方的研究。

經常在媒體發表文章,致力推廣全民國防教育的中科院二所研究員汪士賢也認為,個人的研究都是孤立的磚瓦,如何撐起樑柱,把整棟國防大廈蓋好,卻要一套能自然湧現的機制。

其實高中、大學的軍訓課程,是全民國防教育的起點,只是長年來,軍訓教官不能擺脫「監督訓導」的傳統角色,軍訓課程也一直在「單兵基本教練」、「排營連組織」、「孫子兵法」裡惡性循環。

「國防若沒有透過教育,永遠是浮萍,」張友驊建議,不妨把軍訓改為通識課程,儘管現在專業人才不夠,但人才培育永遠不嫌遲。

相較於中共,台灣軍民分道,全民國防意識低落的現狀,卻是未來一旦兵燹燃起的一大隱憂。

軍事研究者劉德力表示,共黨的「人民戰爭」未曾在戰事中失敗,主因是軍隊始終建立在老百姓支持的基礎上;反觀台灣,防空洞沒了,民防觀念蕩然,不需導彈,只要兩顆砲宣彈掉落台北,可能又是另一波移民風潮。

「不要怪民眾軍事文盲,是政府不告訴百姓該怎麼做。」張友驊直言。

「國防機密」與「民眾知的權利」之間有沒有平衡點?也許民眾支持下的國家安全,才目正可靠的指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