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數字看宜蘭,是一個不發達、貧窮的後山縣市,年度總預算全國倒數第四;失業率全國第二高;人口始終負成長,從民國六十八年到七十九年十一年間,宜蘭縣總人口只增加了一萬人。
但是,如果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出爐對富有的定義,把自然資源列入評估指標,自然資源、生活品質俱佳的宜蘭,卻從「後山」一躍而成「別有天」。做了六年縣長的游錫 就特別引用世界銀行的加權指標,自信「宜蘭其實很富有。」
十四年前宜蘭人用九萬張選票,把陳定南送進縣長室時,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選擇對宜蘭發展的衝擊有多大。從那時開始,宜蘭就和其他縣市分道揚鑣,走一條自己要的發展之路。
在陳定南、游錫 接連主政下,強調品管公共行政的宜蘭經驗,體質已經形塑定性。捨棄其他縣市以工商繁榮為發展主軸的模式,宜蘭堅持走觀光、環保、文化的軟性道路。這個「重質不重量」的基調,就一直是台灣經驗中的另類發展。
轟轟烈烈地趕走王永慶的六輕,宜蘭將上千億財富拱手讓給同樣貧困的雲林,喪失這個「繁榮地方」的契機。然而,宜蘭卻利用鞏固本身的自然、文化資源,將宜蘭塑造成現代人的心靈原鄉。
一位在台北上班的文化人形容,每回到宜蘭,看到乾淨的山海,眼睛、心裡都「水靈清澈起來,有無限感動在心中流倘。」每個週末她都會到宜蘭住一晚,感受到處泊湧的生命力,安撫她一週的疲憊。她打算四十歲以後定居宜蘭,對台北土生土長的她而言,台北是故鄉,宜蘭卻是感動的原鄉。
五千塊過舒服日子
在主政者的刻意經營下,宜蘭「固本」的走向已經定型。縣文化中心主任林德福分析,八十一年是宜蘭的轉捩點,以三億元成功辦完區運後(次年桃園縣辦區運花了三十億),宜蘭逐漸凝塑出自信心。宜蘭辦的各項活動不僅受到肯定,觀光事業也突飛猛進,每年觀光客都突破百萬。縣府稅收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逐年成長;區運後三年間,人口增加了一萬人;工商業登記家數每年也增加一千家,比五年前成長了二二%。
從台北到宜蘭發展的廖小華,就選在龍德工業區創業。她的電池工廠,廠房選用古意盎然的紅磚圍成一道矮牆。當初她和先生跑遍台灣各地選設廠地點,最後在宜蘭落腳,是因為這裡民風純樸,「像回到老祖母家的感覺。」即使因公出差到台北,她一定星夜趕回宜蘭,不肯在台北過夜。
除了維護自然環境外,宜蘭縣也是著重都市規畫的先鋒,六年內投入全縣級的規畫經費已經超過一億五千多萬。正因宜蘭標榜理想、品質,吸引一些與宜蘭性格契合的人才,投入建設宜蘭的行列。
兩年前,三十三歲、擁有耶魯大學建築碩十的黃聲遠,在美國工作、教書三年後回台灣,就決定到以注重規畫聞名的宜蘭。去年黃聲遠以一個月一萬塊的租金,在市區邊緣租下三十幾坪的辦公室,開始在宜蘭打拚。在他這個從台北來的第一代移民的眼中,宜蘭生活可以感覺到山、海,有人文氣氛,也不會有一堆資訊強迫性地圍繞,「很細緻、很人性」。在這裡,他的設計理念有機會充分發揮,他可以花一年時間去設計七十幾坪的小住宅,如果在台北,可能一、兩個月就必須設計定案。
「人生有被實踐的感覺,」穿著短褲、拖鞋,黃聲遠在工作坊一般熱鬧凌亂的事務所裡顯得格外輕鬆自在。中午休息時間,他和同事就到附近水塘游泳,工作和休閒融為一體,晚上不必去發洩壓力,也沒有要消費的欲望,一個月五千塊就可以過得舒舒服服。
家庭音樂會
自樹立文化立縣精神後,宜蘭也主動爭取本土文化的發言權。歌仔戲、雙語教學、鄉土教育,都被宜蘭搶先吸納為資產。成立才三年的蘭陽歌仔戲團,每年國內外演出就超過三十場。宜蘭縣還跑在法令之前,兩年前就開始編修縣誌,旋即成為各地的典範。文建會每年編列的文化活動經費,約有十分之一用在宜蘭。
宜蘭長大的民眾口報記者林明賢解析,宜蘭是用政治操作來推展土地認同與人民自信。縣政府連續兩年辦歡樂宜蘭年,上萬人在羅東運動公園秉燭守夜,明年又將大舉慶祝開蘭兩百年,主辦活動的文化中心主任林德福不諱言,動員政府機器辦大型活動,起初就像呼口號,但這些活動讓宜蘭人有共同的記憶,逐漸形成生活共同體的共識。
而這種全民自覺、自主的例子,在宜蘭俯拾皆是。
羅東一位村長到歐洲觀光回鄉後,就不斷自省,如何讓村里的街道,像歐洲一樣乾淨、有美感。台電原來打算在宜蘭某村興建鐵塔,村民怕破壞家鄉景觀,自己協調找出路,將鐵塔遷移。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發展,就是由礁溪玉田村率先示範。
「我要把宜蘭每寸土地都翻開,用社區意識重新播種。」掌宜蘭文化發展兵符的林德福,打算以社區總體營造,提升宜蘭人的生活品質。
縣政府多年努力下來,宜蘭已掙脫文化邊陸的地位,參與文化活動也成宜蘭生活新形態。派駐宜蘭的中國時報記者陳賡堯觀察,各項文化活動的參與率都在五成以上,而且在宜蘭展出的作品多半是本地人的創作,「宜蘭的音樂會很像家庭宴會,台上是自己的子弟在表演,台下觀賞的是親友。」陳賡堯肯定,宜蘭扎根於土地的文化表演,將變成宜蘭的生活方式。
兩年前縣市長選舉,李登輝為國民黨提名的縣長候選人張軍堂站台助講時,批評宜蘭沒有一家百貨公司、大學、觀光飯店,較花蓮、台東等東部地區還不如,宜蘭經驗不過是落後貧窮的代名詞。
宜蘭縣政府都市計劃課長林旺根,卻不認為世俗消費商品化程度,是評斷生活品質的唯一指標,一些縣市為求發展而犧牲環境,「是肚子餓慌了」。在宜蘭可以騎腳踏車承受乾淨的清風,三十分鐘內就到山邊海崖。宜蘭人不願犧牲環境品質,換取現代生活商品消費。
「我們很怕有錢了,卻買不回宜蘭現在的美。」原本在台北工作,八年前被陳定南請回宜蘭,林旺根每早上上班前仍悠哉地爬山,住他礁溪的古厝。
不必廣告
深入各村鎮拍攝宜蘭生活的游正文感受,宜蘭人情味足,沒有都市的疏離,仍保留各地方輪流請客的習俗,請客還是「十二路」(十二道菜),路上碰到的幾乎都是熟悉的人。目前在保險公司擔任業務經理的游正文,有一天到農會停留三分鐘辦事,晚上村人就紛紛跑來問他,到農會去辦什麼事。
「在宜蘭做事不必廣告,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我攏不敢做壞代誌。」憨厚的游正文用特有的宜蘭腔笑說。
出於對鄉土的黏著,不像其他北部縣市,宜蘭人多半留在家鄉唸高中。號稱「淡蘭文風冠全台」,宜蘭人自古就重視教育,升學壓力也不比其他地方沈重,四百多分就可以考上高中(北市前三志願至少要五百八十分),縣內高中升學率有時也到五成以上。
雖然貪戀現有的田園生活,宜蘭人對即將探入鄉土的北宜快速道路,有著又愛又懼的矛盾情結。北宜開通將是兩百年前吳沙率一千多名漢人開墾「蛤仔難」之後,宜蘭另一次巨變的機會。「宜蘭希望藉北宜繁榮發展,但又怕會變成台北的租借地。」在談到宜蘭未來發展時,一位研究宜蘭歷史的高中教師不禁遲疑。
為避免北宜帶來的負面發展,宜蘭特別委託台大建城所與新加坡國土規畫總規畫師劉太格,擬定「宜蘭整體開發計畫」,以數X年,一百萬人口為宜蘭終極發展目標,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是以這個目標來推行。
在社區營造規畫之外,宜蘭還有成為大學城的前景。林旺根樂觀地分析,大學來宜蘭設校已成趨勢,台大、國立藝專、宜江工學院、佛光大學等校,都打算到宜蘭。除了看中未來交通距台北只有四十分鐘的有利條件之外,宜蘭的自然資源與縣府這幾年來的努力,都讓宜蘭更具競爭優勢。
「我寧可家鄉是落後的,也不願意發展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到桃園中央大學讀書的蘭陽子弟吳鴻鈞,坐在中壢車站附近一家泡沫紅茶店回想故鄉。在宜蘭他「休閒不必花錢」,雖然在家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雖然家鄉只有兩家麥當勞,卻有好山好水,嫋嫋婷婷的白鷺鸞,還有揮不去的歌仔戲棚外烤魷魚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