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關懷,從家開始

南投特刊編輯群
user

南投特刊編輯群

2017-10-25

瀏覽數 5,750+

關懷,從家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仰投 在台灣中心找自己

年幼時,我們期盼多探索外面的世界,極力出走;驀然回首,卻發現曾經養育我們的「根」,逐漸老去、凋零,而痛悔不已。所以趁著還來得及,一起回家,再綻枝枒……。

舞台上,一群銀髮族隨著兒歌打彈珠、玩紙牌、打陀螺,四十個人加起來年紀超過三千歲。雖然身形有別、動作慢了點,但臉上天真無邪的憨笑真像孩子。

嘉和社區關懷據點,讓老人們返老還童

陳富新表示, 嘉和社區是南投縣較早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從環保志工、守望相助出發,二〇〇七年成立社區關懷據點、愛心食堂,還有「古早迎親劇場」,聲名一時。原是安親班老師的她,從父親手中接下協會理事長,一開始不知從何下手,就把小學生的寫字本拿來教。老人家不習慣做這些,有的老寫錯字、有的都給老公寫、有的總推說忘記帶本子,就這麼推一下動一下,居然慢慢做起來了。

長輩在關愛中重拾活力

「老師,作業能幫我多出一些嗎?」聽到阿嬤的要求,陳富新很驚訝。阿嬤在先生過世後鬱鬱寡歡,一開始推說不會寫字結果寫最好,陳富新讚不絕口:「妳真的欠栽培,以前要是念書一定很優秀。」阿嬤愈聽愈有自信,每天在院子裡擺桌練字。她說「身上的帶狀皰疹有時會痛,但在陽光底下認真寫字時就會忘記。」

另一位阿公剛搬到社區時,已罹患失智症,一天到晚要走回以前住的地方,急得大家四處找人。沒想到日復一日吃飯、上課、做運動,阿公的神智竟愈來愈清醒,還非常熱心,食堂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每天幫忙掃地。有次舉辦法式滾球賽,他凌晨三點就拉著太太去整理場地,九點又準時出現。現在看到阿公都是滿面笑容,根本感覺不出異狀。

爺奶的笑容感動眾人

愛心食堂一週供餐五天,吃飯前都有課程,老人家們愈來愈喜歡過來,許多人看到長輩們病痛少了、開心多了,深受感動,紛紛報名當志工。老師也是義務性質,沒有鐘點費,如教寫字課的是學校退休老師,客家話由社區裡的客家媽媽教學,法式滾球有台中滾球協會的老師支援,連原住民舞都有教。

社區不少人也出錢出力。例如原本找不到場地的法式滾球課,有位阿公家中有空地,兩個孫子花了一整天開挖土機整地,費用分文不取。之前阿公跟阿嬤去台北小巨蛋跳活力秀時,他們北上加油並當場捐五千元給愛心食堂。

目前參加社區關懷據點的四十幾位長輩中,最年長的已九十六歲了。看著愈活愈精神的老人家們,陳富新笑稱自己錢愈賺愈少,但她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生活重建協會,邱慶禧的豁達人生

「人生三晃。晃一晃,大了;再晃一晃,你就老了;再晃一晃,就準備走了,」談起近二十年來,花了數不清的金額投入社會福利,九二一到現在,已經送了超過五十萬個便當,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理事長邱慶禧豁達一笑。

初次接觸,確實是生死交關之時。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國姓鄉有不少人罹難,善心團體進來送兩個禮拜便當後走了,他索性接手。「那是百年難見的災難,你還有未來嗎?不要想那麼遠。」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從九二一延續至今的慈善工作,不計付出

邱慶禧在國姓鄉土生土長,清楚每一戶的狀況。發現有些老人家無力外出用餐,乾脆自己送過去,一送至今近二十年,從一個村服務到現在十三個村。

「久病無孝子」是邱慶禧常對協會員工感嘆的事,「家裡有個病人,會拖垮一個家庭的經濟和脈絡。」曾有位接受送餐的阿嬤,往生的時候九十二歲,但從七十幾歲就臥病在床,兒子過世後由孫子照顧,最後孫子也走了,只剩一位身障的兒子住在附近。於是從送餐開始,協會一路擴展服務項目,至今包含居家服務、關懷據點,二〇一六年六月並開設日間照顧中心。「我們分攤一點點,就能讓家屬有喘息的空間。」

為了讓老有所終,生命盡頭有尊嚴的結束,協會連送行都做,十幾年下來,已經送了上千人。

客庄小旅行,青銀共生的創業計畫

二〇一六年暑假,一群民眾走在水里鄉間,有位阿嬤指著旁邊的老樹介紹:「我以前生意失敗時,每天來拜這棵樹,真的有靈!錢又慢慢賺回來了。」生動的描述,讓人瞬間了解拜樹神習俗。這是董于安和朋友們舉辦的「客庄小旅行」,結合水里客家庄內吃、喝、玩、樂,「讓需要被關懷的老人願意走出來行銷社區,讓客庄的年輕人願意回來。」

從自己的爸爸幫起

董于安是一位返鄉青年,父親在水里從事餐飲多年,生意每況愈下,原想把店收了,董于安覺得可惜,決定辭職回家幫忙。一開始從店內環境著手改善,趁爸媽睡覺時偷天換日。從座位調整到牆壁重漆,最後連招牌都換了。

董于安也積極參與政府專案,在「客家產業創新育成計畫」中認識一群同樣想回鄉打拼的青年,結合各家菜色推出「客家約會」餐,當中有父親最擅長的什錦麵與醬冬瓜蒸肉,其他人則推出菜脯糕餅、紅玉牛軋糖、客家酸甘露等料理,攜手出擊,在二〇一五中區客家美食料理大賽中一舉奪冠。

董家的店面經重整甚獲好評,參賽又打出知名度,生意大有起色,父親心情大好。董于安深受鼓舞,希望循此模式幫助社區裡其他長輩,正好「蒲公英行動計畫」鼓勵社區老人關懷行動,董于安立即與朋友報名參加。

透過小旅行的形式,介紹水里特產,接著帶到鎮上長輩的店裡採買、料理DIY,飯後遊覽周邊景點。老人家們不只接受幫忙,還是DIY 的老師,並協助導覽解說。有別於一般針對年輕人的創業計畫,此模式為在地激盪出嶄新的火花,成為高齡化社會下,青銀共創的絕佳實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