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拍出華語最長VR影片 蔡明亮驚豔國際影壇

電影超越力〉《家在蘭若寺》入圍威尼斯影展兩大獎

蕭玉品
user

蕭玉品

2017-09-29

瀏覽數 11,050+

拍出華語最長VR影片 蔡明亮驚豔國際影壇
 

本文出自 2017 / 10月號雜誌 FinTech爭霸戰

國際名導蔡明亮的蔡式美學,注入全新VR科技,會擦出什麼火花?華語首部最長VR電影《家在蘭若寺》,帶你看到驚喜。

當全世界都在摸索,如何使用科技新工具VR,拍攝影片時,兩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蔡明亮,已在VR電影中,自闢宗派。將他一貫的蔡式美學,注入VR電影《家在蘭若寺》裡。

由hTC和Jaunt聯合出品,全長55分鐘的《家在蘭若寺》,已成為華語首見的最長VR影片,並入圍2017年威尼斯影展VR單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兩大獎項。最雖終未能掄元,已樹立典範。

用VR技術演繹手工美學

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副總裁劉思銘觀察,今年參加威尼斯影展VR單元的作品,有劇團、互動遊戲等各種形式,代表VR還是一張白紙,寫字、畫畫都行,仍談不上藝術的美學,「可是蔡明亮的作品,不只是厲害的武林高手,還直接開一個宗派。如果不是勇敢追求VR之道,不會有這種作品。這真的很難!」劉思銘讚嘆。

像是《家在蘭若寺》裡,男主角李康生和飾演魚精的尹馨,一場在浴缸裡的激情戲,拍攝原本萬里無雲,突然一陣驟雨,蔡明亮立刻下令搶拍。

雨水落在2D和VR空間的感覺,截然不同。蔡明亮抓準光源變化、雨水折射與雨滴帶來的節奏感,成就「極美」的一場戲。蔡明亮事後戲稱,「那畫面,是老天爺拍的。」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看完後,更是喜歡得不得了,當場大喊「Amazing」。

許多人不知道,中國大陸、台灣不少人,都點名要蔡明亮拍VR。李安老早就要蔡明亮去試試3D電影。

這讓蔡明亮都很好奇,「不是長片,也不是短片,是高科技的片子,怎麼會落到我身上?」

但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同仁們卻不這麼看。劉思銘指出,放眼望去,全世界還沒人能在前衛、科技的VR裡,注入藝術、手工精神,「台灣導演裡,有這兩種精神的,就是蔡明亮了。」

被紛紛找上後,蔡明亮開始細究VR技術,心得是VR太浮躁,因為360度拍攝,觀眾要看的東西太多,多數卻只是看熱鬧。加上VR沒有特寫、構圖,因此他決定用擅長的美學,手工打造VR世界,突破觀眾的浮躁感。

片子借用聊齋「蘭若寺」之名,又是如何長出來的?

答案是生活。三年前,李康生得了怪病,蔡明亮和他搬到山上,房子周邊是一排廢墟,傳說曾有人自殺。他倆在山上養病,看山、看生物、看世界,與自然為伍。養著養著,便養出《家在蘭若寺》的本子,描述小康在病中,亡母為他做吃不到的飯,隔壁住著女鬼,他向魚精傾訴心情的故事。

《家在蘭若寺》2016年11月啟動,前製、後製耗時數月,拍攝反而只花了短短幾天。

前製時,蔡明亮手工造景,hTC團隊則3D掃描場景,並預演走位,討論攝影機的架設。

讓觀眾宛如置身電影中

Jaunt提供的360度攝影機,由24顆鏡頭組成,攝影機架高、架低,全是學問。架高了,觀看角度變得像地下室;架低了,演員又變成巨人。

演員們進入全新科技領域,即便如李康生、陸弈靜、陳湘琪等影帝后,和蔡明亮合作多年,仍花了些時間適應。李康生指出,360度的攝影機,讓場域都是鏡頭,空間比舞台劇還廣,「等於把人丟進去,要真實呈現。」

由於VR影片和傳統2D不同,劉思銘提到,傳統的後製剪接,可以即時監看,且所見即所得;VR則是調修後,需要等待一張張圖片輸出,許多人再用頭顯裝置輪流檢查,哪裡需要修正、調整,再去細調,要是該修的地方漏了,又要重算一次。

工程師處理影片時,蔡明亮就在一旁等待,一等往往十幾個小時。「導演也會覺得怎麼那麼久啊!但後來他就能理解了,」劉思銘笑稱,科技與文化兩端,不斷磨合,才能琢磨出最佳作品。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家在蘭若寺》維持一貫蔡氏風格,強調美學,蔡明亮卻不忘留給觀眾在電影裡,扮演一縷魂魄,思考與空間關係的機會。

電影第一個鏡頭,長達七分鐘。李康生靜坐沙發,飾演亡母的陸弈靜,則在一旁做飯。

蔡明亮設想,首次接觸VR的觀眾,仍搞不清楚東南西北,若是開頭就匆匆帶過,觀眾可能來不及適應。

這次威尼斯影展,《家在蘭若寺》的試映場場爆滿,整整55分鐘,沒有人提前離場。有矽谷的工程師,天天報到,直呼所有的科技人都應該來看看;也有老外看到淚流滿面,說好險第一次看的VR作品,就是《家在蘭若寺》。

令人訝異的是,勇於嘗試新科技的大導演,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科技絕緣體。

透過作品表達生活感受

智慧型手機之於蔡明亮,僅具基本通訊聯絡、查看新聞功能;臉書的訊息雖是自己撰寫,但是都由助理上傳,「我想寫就寫,從來不回應。」

「不管用什麼形式作出作品,我都是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年屆耳順,蔡明亮現在只做喜歡的事。李康生病癒,拍了第一部VR電影,連演唱會都開了,「我愛做喜歡的事。但我沒有愛上VR,VR對我是一種媒材,我是愛創作。」他說。

接下來,他還要和hTC合拍VR武俠片。他希望多點挑戰、好玩、天馬行空的東西。拍過一次VR影片後,他也認為,應該再手工一點,「用先進科技,承載更手感的內容。」

【小檔案】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到底在玩什麼?

VR電影《家在蘭若寺》,由hTC投資、製作、出品。讓人好奇,hTC什麼時候跨足內容了?

2016年9月成立的虛擬實境內容中心,便是《家在蘭若寺》的製作團隊,台灣、上海各有15人。

帶領內容中心的,是寫過名曲《朋友》、做過戲劇《16個夏天》的劉思銘。他在台灣、中國大陸的音樂、影視產業打滾多年,近來發現,台灣的影視內容正節節敗退,「不如做點前瞻的事吧!」

他口中的前瞻,是要在hTC致力打造VR生態系的同時,再打造一個專屬VR內容的小生態系,專門產製VR的「泛娛樂」內容。

剛獲得威尼斯影展VR單元最佳體驗獎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黃心健,便將與hTC共同建立虛擬影視基地這個生態系,把文化和科技人拉在一起。

劉思銘透露,在技術端,hTC已串聯30多間廠商,匯聚數十種VR相關技術;而文化端,同樣也找了超過30間音樂、出版社相關產商,擁有各式IP。待產品流程確立,便可複製生產模式,並對IP進行創新應用,「等於形成一條龍模式,成熟後,我收服務費就好。」

由於做的事情太過前瞻,劉思銘深知,初期必須自己跳進去打造產品,因此才有了首部VR電影。《家在蘭若寺》就是一個IP,未來除了電影,還能發展成VR互動遊戲。

《家在蘭若寺》將在今年金馬影展放映,hTC連播放系統都必須自己做,「因為沒人能做!我要讓投資人看到,這個產品有變現能力,」劉思銘說。

 內容中心目前規劃,一年要產製三到四部VR作品,像《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便將與hTC合作。此外,也在建立國寶楊麗花的數位文化財,保存其身段、樣貌,後續還打算推出虛擬歌手等。

(圖/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