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我有五本書。
今人:兩千幾百年前,您老先生的書會在竹簡上,能裝五牛車,不少了。孔老夫子教學生只誦詩三百篇,自己也只編一部《春秋》。您有五牛車竹簡書,不知一片竹簡上能有幾個篆字?車有多大?五車書總共有幾萬字?都是您的著作嗎?能比上現在的一部全集嗎?現在一份報紙八版,一版連廣告就有將近一萬字。一天兩天看的報紙和刊物加上文件、信件的字數就可以和五車竹簡上的字數比一比了吧?還不算聽報告、做報告、參加座談發言、看電視新聞的口頭用字數。談書在今天只能算是業餘愛好了。書擺在架上櫃裡只是裝節房間的一部分了。談讀書,算您老飽學,若從知識面和信息量,和今天可就不一樣了。
東方朔:我學習「三冬,文史足用。」
今人:了不起!您在西漢朝,那時有多少文、多少史?老前輩讀的是帛書了吧?一張帛上寫多少字。《詩》、《書》、《易》、《禮》、《春秋》,這算文。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史記》完成了沒有?您也讀不到,只好再談《公羊傳》、《穀梁傳》和幾部《子》書了。甲骨文、青銅器金文、石刻銘文,您讀了多少?現在小學生就讀中國五千年歷史,還學中國語文、外國語文、算術、自然常識、地理、品德教育、手工、圖畫、音樂、體育、集體活動等等,科目就比你老人家學的文史兩類多。您就把秦始皇沒燒的天文曆法醫卜種植畜牧科技書都讀完,也用不了五六年,比小學畢業差不多。您在兩千年前是最博學的人了。可是現在小學生的書包裡有多少課本作業本?小孩子讀書可羨慕兩千歲的老人清閑呢。 杜甫:我「讀書破萬卷」。
今人:失敬了。您是詩的帶頭人。您那時有了紙張,寫書一卷又一卷的,抄來抄去。萬卷是真不少了,不知一卷一紙能寫多少字?清朝修的《四庫全書》也不到十萬卷吧?您在唐朝就讀了十分之一,真夠多的。若一卷一千字,一大讀十卷,「天天讀,雷打不動」,一年三千幾百卷,讀萬卷只要三年吧?若一天讀一卷,那就要三十年了。今天我們可不能只讀有字的紙做的書。上班辦公不算,還要用耳朵聽報告、聽廣播、聽錄音,還得用眼睛看錄相、看電視、看文件,還得手到、腳到、手到、眼到、心到,參加各種集會,各種社會活動。若是天天蘭亭,夜夜桃李園,忙於應酬,作詩作文,發獎領獎,王羲之、李太白哪還有空閒談書?眼下讀書一本就等於從前讀多少卷紙。除了業務學問、培訓班等等有非讀不可的書以外,讀別的書只能是業餘活動,要佔去聽音樂、唱歌、跳舞、看球、體育,以至擠公共汽車、地鐵和騎自行車上馬路的時間了。若是青年,還要交朋友、談戀愛、籌備結婚、找職業、看電視電影、逛公園、看展覽、「閒聊天」。若是中年,還得加上管孩子、管老人。時間實在太緊,精神疲倦,要讀書也只能看看不長不短不深不淺不大用心思的散文小品了。對於您老人家的憂國憂民字斟句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雅詩篇「望洋興嘆」,只能像對待前幾年曾有轟動效應的超現代先鋒派文學一樣了。真對不起!再說,您那時要學外國文講外國話嗎?要學用電腦嗎?現在可不一樣。不會古文古書古語古字關係不大,不會用電腦,不會幾句外國話,不用說出不了國,高職位考不上,連合資公司都不會錄用,有生活問題啊。您在唐朝,不會作詩算不了讀書人。今天不會用電腦打字的作家越來越少了。誰還拿筆一個字一個字寫?誰還拿書一個字一個字閱讀背誦?小學生
都上學,司機也學會電腦語言了。
曹雪芹:這部小說《石頭記》,我「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今人:您是說偉大的《紅樓夢》吧?那已經裝進電腦了,您還要刪什麼、增什麼,敲打鍵盤就行了。想不起來在什麼地方不要緊,有詳細索引,一敲就出現了。想知道什麼都可以找網路詢問。您從前用了十年工夫,那些傳抄的人又費了許多力氣,寫錯了不少,漏了不少,還有人用種種名義在書裡書外又增刪了不少。可惜兩白年前還沒有知識產權,也沒有獎金。您白花心血沒得一文錢,買酒喝得用佩刀抵押,生活困苦是天才的命運。今天不同了。對著電腦螢幕一天敲打出幾千字上萬字的小說散文,許多作家全不當一回事。什麼隨筆之類都在螢幕上一晃就出來,再一敲打就印成多少份。再過不久就可以口頭創作,不用打就自動寫出來了。今天的印刷出版不是靠讀者,是靠贊助、靠徵訂數、靠廣告推銷、靠發行通道。若要搶先,激光照排自動化。最新的生產線是這邊進紙,那邊出書。若條件不符,那就像老前輩當年一樣,十年辛苦不尋常,若要出書事渺茫了。話說回來,若是要求今天的人還在竹片上刻印出貝葉經或一個一個篆字,那只怕作家都得喝西北風,報紙只能是《春秋》那樣一條一條標題新聞,文章都成為《點評》了。
主持人(編輯):對不起!請你們列位少講幾句成不成?古人讀不到今天的書,今人又有幾個讀古時的書?大部頭豪華版是裝磺門面用的。飛機上、沙發上,看的是閒書。不過以讀書為職業的人,以讀書為樂趣的人,總會有的。有人識字就有人讀書,不必擔心,現在各位發言已由電腦整理好,我要下指令拼版面播映
並付印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