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FinTech大潮,新加坡展現了必勝決心。星國政府以開放心態擁抱創新,加上政策強力主導、重金支援,從育成、資金到市場,築起產業生態圈,吸引全球人才前仆後繼登陸。
在全球FinTech競賽中,新加坡已經勝出。
目前已有超過300家FinTech新創公司選擇落戶新加坡。另外,包括IBM、PayPal、金融區塊鏈R3聯盟在內,逾20家大型跨國金融機構、科技業者,也都在新加坡設立創新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歐洲最大創業加速器Startupboot-camp(簡稱SBC),一度想把亞州總部設在香港,最後還是選擇新加坡,一落腳立即成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最想加入的加速器。
甚至連私人企業投資的FinTech Hub-LATTICE80,在土地狹小的星國,面積都遠超越澳大利亞Stone & Chalk、倫敦Level39與以色列The Floor等知名FinTech共創基地。
新加坡到底做了什麼,能成為全球金融科技業者的最愛?
優勢1〉政府、業者定期交流
每14天一對一諮詢 釐清法規
「新加坡金管局、新創業者與金融企業間,溝通無障礙,能立即對法規、市場做出反應,」曾經獲選入SBC接受育成輔導的hiHedge創辦人,來自台灣的顧家祈,分享他的切身經驗。
他說,科技業者要跨入金融領域創新,最摸不清楚法規限制。新加坡金管局每14天就有官員到育成中心與團隊交流,只要事先預約、提出法規疑問,就能一對一和官員討論。
此外,新加坡也築起產業生態圈,從育成、資金到市場,一條龍作業。顧家祈發現,新創業者只要專心做擅長的事,不用因為受到輔導或資金挹注,就需花很多時間在寫報告等行政作業上。
同樣感受到新加坡對於FinTech新創「系統性扶植」的還有Tixguru唐吉軻德創辦人劉至凱,他認為新加坡,「很多政策是戰略級的,從Top-down往下貫徹,積極度高、資源集中。」
舉例來說,SBC原本選在香港當做亞洲基地,但新加坡政府一知道,馬上出面談合作,硬是以較優渥的條件邀請前進新加坡。
相對台灣,雖然有很多加速器或育成中心,但每個組織都很小,導致資源過度分散。
台灣首家專為推廣金融科技而成立的FinTechBase計畫主持人羅至善,為了增加國際合作鏈結,經常與新加坡SBC、創投Infocomm Investment等互動,她觀察,金融業是新加坡的重點產業,自然投入比較多資源。為了讓金融科技能協助傳統金融業轉型,新加坡FinTech生態圈多由政府政策強力主導、傳統金融業支持,加上來自民間豐沛的資金,因此吸引全球人才。
優勢2〉政策強力主導
整合虛擬服務 打造FinTech生態圈
在政策面上,新加坡金管局預計2020年前投入2.25億新幣(約台幣50億元),執行金融科技創新計劃。
2015年金管局成立金融科技與創新團隊(FinTech and Innovation Group, FTIG),負責金融科技監理與戰略規劃;2016年更重新整合資源設置虛擬金融科技辦公室(FinTech Office), 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
辦公室成員,除了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長外,還包括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經濟發展委員會、國家研究基金會、資訊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等,直接跨部門合作。
「FinTech在新加坡不是口號,而是有計畫從產、官、學、研傾全力推動,」顧家祈認為。
從新加坡對FinTech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出新加坡角逐金融科技樞紐中心的野心。在勤業眾信2017年年初公布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評估報告」,新加坡拿下與倫敦同列全球最佳金融科技中心的寶座。
另外,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調查,八成新加坡傳統金融服務業者擔心營收受金融科技影響,未來三至五年都打算擴大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
因此,在新加坡,擁抱創新的不只新創業者,還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直接將「創新」融入企業文化DNA的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就是例子。已被《歐元雜誌》評選為2016年全球最佳數位銀行。
星展銀行台灣董事總經理暨營運長楊真理表示,創新是星展每個員工的事,不是一至兩個部門的責任。過去幾年,星展斥資約50億元發展數位銀行,除了數位基礎建設,重新設計系統外,還從空間、思惟與學習三個面相,在整個銀行體系內深植數位共識。
集團資訊長大衛‧葛雷西爾(David Gledhill)更親身前往國際六大科技公司取經。包括,主張開放原始碼的Google、善用雲端科技的Amazon、將一切自動化的Netflix、強調極簡設計的Apple、推廣不斷學習的LinkedIn與經營社群聯繫的Facebook。
他將這六家企業精神融合為星展的Gandalf(甘道夫)計畫,期許集團內兩萬多人都能如電影魔戒中的甘道夫魔術師一般,擁抱數位世界。
設育成中心、競賽 大方擁抱新創業者
除了改變企業文化,星展還進一步擁抱金融新創業者。
相較於多數傳統銀行對金融創新觀望,星展銀行則是直接把自己當做FinTech產業中的一份子,設立育成中心、舉辦黑客松比賽,還定期邀請不同領域的新創到公司內部交流,都是為了跨出金融框架,讓星展變新創組織。
創新思惟最後會展現在產品與服務上。楊真理坦言,金融業向來保守,為了與時俱進,已把過去以產品為導向的組織流程,改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導向。
「Banking要結合生活型態,」說完這句話,楊真理拿出手機,立即展示螢幕上可一站式完成找房、預估鑑價、貸款的「星展好家+貸」App。
過去買房,民眾容易在貸款時卡關,星展跨界與好房網合作,讓客戶在手機上找房、瀏覽成交行情時,就能主動提供鑑價服務,減少購屋痛點。
這只是星展在台灣擁抱數位創新的一小步。另外像首創iPad「數位化開戶服務」,讓配備iPad的理專成為「行動銀行」,使用電子簽名機制,財管客戶不需上分行就能開戶;或跨界與7-ELEVEn的ibon合作,推出數位O2O「個人信用貸款線上申請服務」,讓忙碌的上班族使用ibon就能辦貸款。
去年,星展銀行在印度推出數位銀行,只要用生物特徵識別身分,配合人工智能,就能開戶,短短一年多已突破120萬用戶。連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都坦言「監控中」。
星展正試圖在手機上生出一家新銀行。星展的努力,也是新加坡打造金融科技重鎮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