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企業第二代接觸甚多,講到他們接班甘苦談,真是感嘆天下沒有容易的事,也沒有做不成的事。20幾年前,台灣經濟初上軌道,很多管理學家就主張創業家應該將棒子交給專業人員,以確保永續經營,但是這幾年,這種傳承方式只適用於美國大企業,歐洲、台灣、大陸大小企業還是由家族接班,波士頓顧問集團(BCG)統計,全球有90%企業是由家族經營,台灣《天下一千大》裡面前200名製造業,74%由創辦家族的成員掌管。
而且職業經理人的紀錄也不算好,他們不如家族成員有責任感,危機感較弱,甚至有些還為自己私利,將公司駛入萬丈深淵,如金融海嘯時發生危機的企業都是職業經理人掌舵,日本的上班族社長是將東芝、夏普陷入危機,須出售的罪魁禍首。
雖然如此,家族企業接班問題,舉世皆然,據《2016 PwC全球家族企業接班人調查報告》指出,家族企業接班有三大關鍵缺口,第一「世代缺口」,第二代是否已準備好並有能力接班;第二「信譽缺口」,也就是第二代要更認真工作,來向部屬,尤其是老部屬,證明自己的能力;又如向客戶證明他一如父親會給同樣,甚至超值的服務;第三「溝通缺口」,家族企業必須同時處理個人與商業關係,例如父親對公司還擁有多少決策權,父親的話到底是命令,還是情商,父親與自己在家庭角色的調適如何。
父輩未鬆手 二代難破繭
這三大缺口,要補足,第一代扮演關鍵角色。其中最大的難題,是爸爸(第一代)不願放手,一位很晚才接班的企業負責人說,父親交棒後,很失落,重要決策還是要參與,每逢第二代向員工講企業文化時,一定要在場(顯然認為企業文化為他建立,怕兒子講有所疏漏),如此第二代就不能暢所欲言,塑造新的企業文化。另一位化工企業退休負責人,當該公司與鴻海等大企業談生意時,都要在場,怕自己子弟兵吃虧。王永慶之弟王永在在世時,兩個星期總要去位在雲林的六輕一次,看看工廠,聽聽簡報,縱使坐著打瞌睡,他也要在場,部屬每次為他的視察耗時耗力甚多。
此外,台灣企業面臨大陸及世界競爭,亟需破繭而出。很多第二代期能善用外部財務資源來擴充,例如用接受創投的資金及找尋新的融資管道,但是父親還是希望財務踏實些,用別人錢就會受制於人。兩代之爭就是用自己錢還是用別人錢之爭。
目前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在很多領域正面交鋒。大陸企業都是用別人的錢在玩,大陸企業競爭模式是先做大(高市場占有率),再做強(建立制度立於不敗之地)最後才是做好(改進產品品質),但是台灣企業老實,先做好,再做強,再做大。此時,中國企業早就把市場占有了,再好的產品也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些第二代也希望在財務方面,父輩能夠有更靈活地運用。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