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8月10日宣布開放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台灣的機器人理財市場正式展開。「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或是「AI智能理財平台」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在於避免人性的錯誤行為以及提升投資效能。因為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運算,可以提供更精準深層的分析能力,也可以避免人性的錯誤行銷或誤判行情。在國際上,AI智能理財早已發展多時,隨著雲端運算與大數據資料模型等技術愈趨成熟,近年來機械人理財服務在許多國外的銀行如雨後春筍般的推出,不僅改寫過去財富管理的風貌,有些績效更勝過基金經理人。對許多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例如高盛、貝萊德等),系統化的電腦投資工具愈來愈重要,T.Rowe Price過去十年以電腦演算法管理的23億美元的美國小型股票基金,過去五年來每年平均報酬都超過10%,勝過93%同類型基金。許多全球知名的對沖基金也都在積極招募電腦或工程科學家,他們運用精密的運算能力和複雜的數學模型,已為投資產業開發出創新的投資理財策略。
AI智能理財平台必須整合四大面向:數據資料庫與演算法、市場分析模型、投資組合與風險控管模型以及客戶管理系統,要讓這四個部分緊密結合,才能架構出一個可以自我學習的金融理財服務。在追求收益部分,能夠做到自動化智慧導航系統,不間斷地分析市場動能訊號以及經濟趨勢訊號,更精準掌握投資買進或賣出時點;而在風險控管上,也能透過標準化停利、停損機制來控管風險,避免追高或是被套牢情況。
智能理財效率高 惟需政府配套支持
台灣推動AI智能理財應有助於導正產業生態及改善投資人理財行為,並提供更客製化的理財服務。過去台灣投資理財產業競爭激烈,為增加營收常會以價格做為競爭籌碼,或是理專為賺取佣金推薦不適合商品給客戶,造成消費者投資損失,AI智能理財平台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對金融機構而言,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務品質,增強客戶黏著度;對於客戶而言,由於使用門檻較低,費用較便宜,可以協助客戶公正篩選適當投資工具,建立更客觀的財務規劃,並隨著市場波動即時提供投資組合之調整,或給予客戶流動性需求的融資。
雖然目前台灣少數銀行已開始提供智能理財平台,但大多只是在實驗階段,只做到增強服務的輔助工具功能,尚未能真正導入AI技術的應用。台灣若要發展AI智能理財,除了強化AI技術之外,政府必須有好的配套措施,尤其必須解決資料庫與個資法問題。AI智能理財首要目標就是建構數據資料庫,金融業者的系統需要完整的金融市場與投資者行為的資料庫,才能發揮AI機器學習功能。希望政府未來能積極協助業者建立多元豐富的金融數據資料庫,並鼓勵導入AI技術,如此台灣的機器人理財市場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作者為前金管會主委、現任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