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歐西斜-捷、匈、波建築新世界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5-07-15

瀏覽數 15,500+

東歐西斜-捷、匈、波建築新世界
 

本文出自 1995 / 8月號雜誌 林洋港攤牌,國民黨分裂?

五月,布達佩斯,午后的陽光與灰塵中,共和大道上一群工人吆喝著裝卸建材。歷史百年的歐洲大陸第一條地鐵,正在這條馬路下加緊大翻修。

忙碌,則在捷克布拉格的馬路上滾動。一輛輛新上過漆、繪滿了卡通圖案與新式通訊產品廣告的電車,載滿了布拉格之春音樂季與歐戰五十年紀念會的觀光客,在千年的古城區內穿梭。

另一遠端,距離布拉格火車車程八小時的波蘭首都華沙,舊紅軍大樓(現稱作文化科學宮)廣場旁,一間開幕不久、長近百公尺的大型超級市場內,狗食罐頭和礦泉水堆得山高。顧客流動太快了,手推車是唯一缺貨的東西。

如果用一支社會脈搏計測量今天的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測得的應該是政治強權鬆綁後的強力脈動。

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台、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之後,東歐國家對四十年社會主義舊體制拆屋撤瓦的工作一直波折不斷,然而,最靠近過去冷戰邊線的波、捷、匈三國,建築新世界的步子,雖然時前進、時停滯,速度卻依然驚人。

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後曾說,要改造一個社會形式需要百年。今天的東歐三國則從經濟形式、生活型態到思考邏輯,以無聲的言語說明:或許只要五年!

好運來眷顧

最具體呈現新社會脈動的地方,不是在行政院長連戰訪問的皇宮或官邸,而是在一些不經意的小角落:

雖然郵局、電信局等公家單位的燈光仍然不夠亮,布拉格街道旁林立的商店內,鹵素燈卻用得毫不節省。

九一年,美商哈瑞斯公司(Harries)東歐地區經理劉文握曾經在上午十一點半進華沙餐館時吃了閉門羹,「以前上班時間(十二點)不到,絕不待客。今年,即使十一點走進去,照樣有人招呼。」

布達佩斯商業區一家金飾店內,女老闆深棕色的頭髮挑染了兩撮酒紅色的瀏海,手裡拿著一條最近流行的三色金:「我們賣的是設計。」說話的口氣有如台北東區精品店的老闆。

光線、時間與商品概念的轉變,背後是經濟力與消費力的轉強。

開放以後,這三個國家同樣採取今人捏把冷汗的「震撼式經改」。過渡期的陣痛,曾經讓生產力在一年內下降了四0%;八九年之後的三年中,波蘭人的整體消費能力降低了二八%,捷克與匈牙利各下降了一八%與一六%。

但現在,東歐三國的情況可以用「經濟學人」雜誌的一旬形容詞:「好運眷顧那些勇敢的人。」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今年發表的年度經濟展望中指出:波、捷、匈三國的經濟從一九九四年起,就開始從經濟改革震盪中持續復甦;波蘭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今年估計將勁升五.五%,捷克與匈牙利也將超過四%。

捷克與波蘭的外匯存底更在兩年內增加超過三00%。

第一眼可見的成果,就是到處看得到重新整修舊建築物門面的工程。

有形的門更新了,無形的門也打開了。

行過布拉格舊城區蜿蜒的小徑,瞥見角落報攤上並陳著英文的「國際前鋒論壇報」、「泰晤士報」,德文的「時報」與法文的「快報」時,今人有一陣不知身在何處的錯愕。

半年前才剛從台灣到東歐進行業務開拓的文小姐,最為驚訝的是「打開電視就有CNN,讓人覺得華沙距離紐約,比距莫斯科更近」,她說。

波蘭人裝置碟型天線的數目比德國還要多,而東歐集團的第一家民間商業電視網NOVA,去年二月正式在捷克開播,HBO電影頻道已在當地家喻戶曉。

除了屋頂的碟子,路上的輪子也多了。

匈牙利和波蘭的自用汽車成長率,從九一年開始,每年都超過五0%,捷克在過去一年則成長了一倍。

住在布達佩斯的馬尼雅,近來生活上出現了一個新難題。她用在台北學了兩年中文一直忘不掉的一句話來形容:「塞車。」

塞車自然不是經濟型態變化下唯一負面的產物。

共產政權崩潰、東歐市場開放後,搶進市場最成功的,是目前一年輸入七千億支的香菸。

面對華沙中央火車站,高聳的紅軍大樓前,豎起了巨幅鮮紅的萬寶路香菸廣告,被當地人形容為共產政權之後的「新紅軍」。該家菸草公司現在是東歐三國廣告商最大的客戶。

吃垃圾食品、看幾個小時的美國肥皂劇和暴力片,取代了許多人過去聽音樂會的習慣。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不過,喝可樂、看電視的人,並不能代表目前此地所有人的生活型態。

三十六歲的馬尼雅,是一家香港貿易商在布達佩斯辦事處的業務經理,和先生共開一部紅色馬自達小車,一個星期上一次市場,關心亞洲新聞,覺得匈牙利人應該多吃點健康、清淡的食物。

像她這樣的人,是東歐社會變革後最重要的產物--新中產階級。

經改不回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號的「國際商業週刊」曾經估計,目前這個地區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的比例已達六成。他們多半具大學學歷、從事貿易或新興的服務業、買得起進口跑鞋、錄放影機和電腦,現在對健身也很感興趣。

這一批人讓捷克的零售業業績在一年內成長超過二0%,也讓匈牙利在高通貨膨脹聲中,國民儲蓄從二%GDP提升到一二%。

在東歐經改風風雨雨的過程中,為數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更成了穩定改革方向的重心。

三年前才轉行在布拉格經營「Jave」旅舍的傑司麥,就是自始支持大幅度經濟與社會改革的人。

環顧他那只有五間客房、但是客滿的小旅店,他指出,雖然大家不滿市場經濟帶來許多不公平與社會問題,不滿意為什麼不能很快變得像德國、像美國,但是,「我是受益者,這個社會讓我有機會,而這裡有許多人想法跟我一樣。」

所以,去年年中,當匈牙利共產黨轉型而成的社會黨重新執政時,總理霍恩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表示他們不可能走回頭路,因為「人民選我們,不是不要我們改革,而是要我們把改革做得更好。」

在建築新世界的工程中,似乎人們心理的版圖也改變了。

匈牙利「人民自由報」記者烏利卡,兩年前才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回到雙子城布達佩斯工作。倚著布達城堡山上的漁人堡圍牆,眺望多瑙河對岸的商業城佩斯,他對於「什麼是東歐人這五年來心情上最大改變」,直接的反應是:「請不要稱我們「東歐」,我們現在是中歐!」

「中歐」顯然已是當地的新流行。

從週一到週五,半小時的「今日中歐」商業新聞,是許多華沙、布拉格以及布達佩斯上班族早晨鎖定的廣播頻道。

以東歐三國新興雅痞為對象的「商業中歐」月刊,發行不到一年,數量超過兩萬份。

從東歐到中歐的認知位移,烏利卡認為那是一種自我期待,也是現狀的回歸。

期待更像西歐

「中、歐貿易協會」會長崔中認為,冷戰結束後,無論從地理位置或文化連帶來看,波蘭、捷克、匈牙利正處東西方的中央,也是從西歐前進獨立國協各國的橋頭堡,這樣的定位頗符合新的歐洲版圖。

其實,稱德、奧、波、捷、匈五國為「新中歐聯盟」的說法,在歐洲各大媒體上已經屢見不鮮。三國與德、奧的進出口貿易,占該地區對歐洲貿易總額將近五分之三;捷克與波蘭七0%的外資來自德國;布達佩斯與布拉格的速食店,假日時擠滿了來自德、奧的中學生。

「不要忘記,布拉格比維也納還靠西邊呢!」捷克駐台灣經濟辦事處代表諾瓦特尼曾表示。

東歐三國「成為中歐」的期待背後,真正深層的願望無寧說是「更像西歐」。

儘管過去冷戰界線西邊的鄰居們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卻仍是他們建築新世界所憑藉的藍圖。

紐約時報對波、匈、捷三國各一千個國民,進行了未來展望的意見調查,七三%的波蘭人、六九%的匈牙利人和七六%的捷克人,認為學習「西邊」的制度愈成功,他們的未來愈有希望。

在歐洲聯盟的時間表上,這三個國家將在公元兩千年前加入為成員,為了不讓西邊的鄰居有理由食言,三國都已發表了政策白皮書,逐列時間表,要在兩千年前讓各樣法律制度變得跟歐體會員國一樣。

那一天,布拉格的溫瑟斯拉斯廣場密密麻麻站了一地的人,幾乎連舉起照像機拍照的空間都沒有了。捷、法、英、美、俄國旗,在藍得徹底的天空陪襯下,並肩飄盪。紀念歐戰五十年的搖滾古樂會,嘶吼聲隨著熱氣在人群縫隙間穿梭。

多頭鑽動中,一位緊握右拳、不斷高聲呼喊的老者吸引了眾人的眼光。「他在叫「捷克!捷克!新歐洲!」」一位年輕人簡單地翻譯。

不知當場有多少捷克人懷著同樣的心情,然而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對於捷克、匈牙利與波蘭,的確有著不同的意義,因為沒有別的外力能再強迫他們界定自己的位置。

也許,許多人就像老者一樣,心裡紀念的不是五十年前的回憶,而是他們的未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