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兩岸第二次辜汪會談七月即將舉行。
在此之前,台灣海峽間早已不只是探親之旅或經貿活動;本島看得到大陸電視節目,彼岸也聽得見台灣流行音樂;不少國人一聊起大陸觀光點,熟悉得像是自家門前公園;一轉身,也許就有位剛來的大陸同胞正在你身邊工作。
然而,有多少人其正關心、了解大陸?國人是否清楚大陸現況?一般台灣人對大陸同胞的印象與信任有多深?對其領導者的評價又如何?上述問題的答案,深深牽動國人對下列議題的認知--台灣如果獨立,中共到底會不會動武?
根據本刊針對二十歲以上台灣地區民眾進行的「印象大陸」調查,其中有關大陸政經及地理現況的測驗結果,證實了國人對大陸的困惑;許多自認了解大陸的受訪者,仍然會答錯部分「基本常識題」。全體受訪者中,不清楚中共將於何年收回香港者仍有二成三;知道大陸現有三十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的人也僅及七%(見表一)。不可諱言,數十年來兩岸交流斷絕,「大陸研究」經常窄化為「匪情研究」、還不時被扣上觸犯戒嚴法的社會風氣,使這種結果並非意外。
本次問卷中關於大陸現況的六道單選題,平均答對率不及五成(見表一)。專家分析,校園中愈來愈少人當真的大陸教材、社會上質量未顯著增加的大陸資訊,可能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因素。
主觀印象多趨負面
其次,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大陸的主觀印象多趨於負面,連帶影響國人信賴大陸同胞的程度。高達七四%的台灣人不願意匯錢請大陸人代買東西(見一九二頁表二)。
還有一項統計結果不可忽略:當受訪者表達對大陸的各種觀感時,回答「差不多」及「不知道」的比例相當高(最多達三成)。經年疏離,讓國人看大陸總是瞎子摸象,事實上,許多國人心中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可能早已不是那麼一回事。一位台商舉例證明:「嫌大陸人懶惰的人,大概沒見過福州市三天蓋一層的大廈。」
值得特別觀察的是,認為大陸的貧富差距及貪污情況「和台灣差不多」的人,都比圈選「不嚴重」的人多(見一九二頁表二);判定大陸現在整體的經濟實力比台灣強者也有四分之一。上述民眾的主觀印象雖然不是國民生產毛額或平均收入等客觀經濟指標,但也反映了台灣內部的問題,尤其是國人一向引以為傲的經濟競爭力,也同樣令人失去信心,不可小覷。
此外,一方面有一半的人覺得大陸人的消費習慣是「節省的」;另一方面,也有高達六九%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現在重視物質享受。自從中共於一九七九年進行經濟改革以來,大陸一九九三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三.一兆元人民幣)是十五年前的八.七倍;同年的平均每人收入(二一一一元人民幣)也比十五年前成長六.七倍。
在經濟以超速起飛的狀態下,個人消費勢將難以維持原有形貌,「一九九四年中國統計年鑑」即列出明證:大陸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在十五年間暴漲十倍,其中的食品類及衣著類高居歷年冠亞軍,無怪乎傳統的「節儉」印象逐漸和大陸同胞連不上線。
綜而言之,國人雖然大抵(七成四)關心大陸,但是多數人(六成九)承認自己並不了解大陸人;同時,認為大陸人不了解台灣人的受訪者亦眾,有六四%(見一九四頁表四)。曾經有兩岸的留美學生互問對方到底吃什麼長大,最後確定都不是樹根或香蕉皮,雙方隔閡之深,可見一斑。
省籍影響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受訪者覺得大陸最迫切的問題,並非近來媒體著墨甚多的「鄧後」或「後鄧」局勢,「鄧小平快死了」的憂慮暫居第二;大陸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在本次調查獲得受訪者最關切的眼神,顯示台灣人對中共實行經濟改革以來「資源重分配」的影響,維持一定程度的注意力(見一九四頁表四)。
至於台灣人對中共精神領袖鄧小平的評價,自有一套邏輯:認為「大陸經濟改革的推動者」最能形容鄧小平的受訪者最多,達三成三;覺得他是「「六四」鎮壓的主導者」之民眾最少,僅百分之十。國人對鄧氏的論定反映新台灣人務實的一面;比較重要的是息息相關的現在,而不是漸漸遠去的歷史(見一九四頁表五)。
進一步以若干人口變項和國人關心大陸的程度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外省籍、教育程度大專以上,或去大陸多於五次的受訪者,比起本省籍、教育程度大專以下,或去過大陸五次以下的受訪者,較傾向於認為自己關心大陸的狀況,上述三種變項皆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見右頁表三)。
關心歸關心,當台灣人與大陸人的互動提升至了解層面時,外省籍受訪者不但比本省籍受訪者較易認為自己了解大陸人,同時也較易認為大陸人了解台灣人(見表六)。
建立在此一認知基礎上,外省籍者較易接納兩岸人民深入交往,贊成自己下一代和大陸人通婚的比例(五成一)較本省籍者為高(三成六)(見表六)。不過,摒除省籍整體而觀,此次受訪民眾贊成和不贊成「兩岸通婚」的比例,分別是三九%和三四%,相差不多;回答「其他」者亦達二成七,不少受訪者特別聲明「到時候看情形」,可見台灣人並非絕不信賴大陸人。
另一方面,對於彼岸「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說法,外省籍民眾較易持懷疑態度,認為「台灣如果獨立,中共會攻打台灣」的比例(七成二)遠較本省籍民眾為高,相差達三十個百分點(見表六)。
若依年齡別探討台灣人對大陸人的認知與態度,年紀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所謂「新人類」,是和大陸同胞離得最遠的族群。他們較同意自己不了解大陸人、大陸人也不了解台灣人。不僅如此,這群年輕人也是最容易認為「台灣獨立會引發戰爭」的受訪者(見表六)。立委及總統選舉即將接踵而至,這項訊息值得極力爭取新人類選票的候選人思考。
可以預見,無論民間或官方,未來兩岸人士碰面的場合只增不減,屆時擺在十二億及兩千一百萬人面前的考卷,不會只有二分法的是非題或主觀判斷的態度量表,而是需要縝密思考的申論題--國人與大陸同胞的互動,何時能提升至互解互信的境界?兩岸執政當局是否體察台灣人民對大陸及大陸人的認知及態度?本次調查明確指出:一般台灣民眾多已有顆關懷大陸的心,對大陸人的理解則得加把勁,才有希望銜接近一世紀的斷層,交上一些無關意識型態、彼此互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