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配」是目前政壇最熱門的話題 總統大選的最熱門搭檔,這種說法所以會讓黨政高層人士相信,是因為消息來源權威。台北政壇雖然離總統府最近,但要了解總統可能的動向,卻寧可相信來自中興新村的訊息。因為台灣省省長宋楚瑜是極少數真正能與總統「參詳」(商量)的決策核心,也因為宋楚瑜不會站在總統大選起跑線上,卻是對這場選舉勝負深具關鍵性的角色。
對於總統大選,國民黨最擔心的,不是其他政黨的競逐,而是「禍起蕭牆」。林洋港的執意參選、部分黨內人士的反李活動,固然未必能夠造成李總統連任的威脅,但絕對是敗事有餘。
國民黨內熟悉選戰的人士說,歷年選舉八成的開票數,民進黨固定三成選票,再扣除反李氣氛下的一成選票,李總統要連任的票數就很難像去年省長選舉開得那樣漂亮,甚至有慘遭滑鐵盧的可能。李林惡鬥的結果,國民黨雖擁有大多數資源,但未必沒有失足的可能,對國家社會所造成的衝擊之大,令人擔憂。以李林間的恩怨之深,轉圜的可能性極低,這是對李連任的最大致命傷。
在利害的考量下,許多國民黨高層人士相信,李總統會有政治智慧,選擇在他聲望最高的時刻,完成他「生前交出政權」的夢。敏感的政壇人士也發現,在世代交替說出現後,行政院派政務委員下鄉,連戰親自出巡,都富有極高的政治意義。特別是前些時日和連戰談到出馬競選總統問題,連戰私下都會表示大老闆自己要選的意思,最近連戰的反應則是「笑而不語」,許多人認為,這是大氣候轉變的跡象。
宋的地位穩固
一旦「世代交替」成為事實,中生代的接棒順序令人矚目。連戰成為總統候選人的不二人選,連戰和吳伯雄的「連吳配」或是連戰、陳履安的「連陳配」,都是政壇認為最能化解國民黨黨內危機的安排,但不管怎麼配,在中生代排名第二的宋楚瑜地位不容動搖。未來十年台灣政壇只要沒有大衝擊,宋楚瑜更上層樓的雄心未減,今年人事布局將左右中生代的發展,明眼人都了解,連戰、宋楚瑜都得為他們的前程下大注。
連戰是有地位而缺乏實際選戰經驗的中生代龍頭,宋楚瑜則是唯一經歷過全省大選而勝利的民選首長。不論國民黨最終推誰出馬,都得藉用宋楚瑜的經驗與實力,才能事半功倍地取得戰果。當連戰出馬競選漸有跡象時,宋楚瑜和連戰間的關係立刻成為對比。有趣的是,宋楚瑜馬上敏銳地跳出來說,自已是李、連的大樁腳,並痛罵有關「宋連心結」的報導是別有用心。
宋楚瑜的周到與顧慮可以理解,但宋楚瑜上任後「善於做人」的功夫,在許多方面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企圖心強烈。宋楚瑜在立法院人脈豐厚,國民黨內精英罕有人可以相比;宋楚瑜透過省長選舉和地方派系建立的關係,可以讓他在省黨部系統外建立自已的管道,在選舉中奏功;宋楚瑜對各地黑白勢力的照顧,連民進黨地方民代都要向中央反映壓力;政壇人士不能不將連、宋相對照,連戰雖然有其未顯現的親和力,但和宋楚瑜的處處用心相比,難怪許多政壇人士要對連戰有微詞。
儘管連、宋系統人馬都強調他們關係良好,宋楚瑜也細心地不予連戰有潛越之感,但兩人在中生代地位的自然競爭是無可避免的。
仍是「有限選擇」
連戰曾經私下向另一位中生代領袖表示:「此時不幫我,還有誰能幫我?」語中玄機不言可喻。連戰很清楚,失去這次參選機會,他在多變的政治氣候中,絕不可能久任閣揆六年而不動,屆時再動則已失去問鼎總統的機會。反倒是宋楚瑜,儘管在省籍壓力下,出任總統機會較小,但時間因素可以改變許多事,讓宋楚瑜厚積實力四年,只要國民黨能保持執政優勢,宋楚瑜更上層樓是指日可待。
不管宋連之間個人利害如何矛盾,國民黨執政優勢是他們共同的利益,不論國民黨推李推連,宋楚瑜只有傾全力以助,別無他路可圖。事實上,已經有政壇人士開始為連、宋攜手合作獻策。不少人擔心連戰親和力不夠,也會有人提醒連戰,當年宋楚瑜開跑前,還不是放不下省主席身段;有人擔心連戰選舉幕僚不足,同樣有人會以當初宋系布局手法來引導連戰,甚至推薦宋楚瑜抬轎大將,諸如立法院長劉松藩等,為可能的選戰擔綱。
宋楚瑜為連也罷,為李也罷,在總統大選中拚命,最後的收穫還是為自己。只要宋楚瑜儘可能地拓展他在總統大選中的影響力,就可能保持他在超級選戰中的權威,並可能在未來的政壇權力光譜中擁有最大的發言權。甚至有人預測,宋楚瑜如果能保持自己聲望與勢力,若干年後,以省長之尊走上閣揆之路是理所當然,更可能進而支持一位省籍精英出任總統,或許會再度創下「強內閣、輕元首」的體制運作。這種情勢是不是其他政治精英所樂見,就得經過國民黨內權勢爭衡的考驗。
百姓已無多少耐心
不管李總統最終選不選,宋楚瑜的角色已明,而國民黨的總統選戰策略也大勢底定,仍然脫離不了既得利益的鞏固與資源的再分配。在國民黨的權力運作模式下,很難預期在總統大選中會有突破性的政治革新方向或是大格局選戰策略的展現,特別是在野黨仍然推不出有力的挑戰人馬時,這種「有限選擇」的遊戲,仍然是總統選戰的主軸,不過只要中生代接班態勢明朗,台灣至少有跳脫政治舊恩怨、重新觀照自我的機會。
中華民國總統的選舉結果,當然掌握在選民的手裡,但總統民選的情勢發展,卻不是台北政壇的方向所能左右。鄧後海峽彼岸的態度,會相當微妙地政變此間政黨的傾向。從民進黨候選人許信良迴避統獨,提出所謂新興民族論的說法,就可見端倪。朝野總統候選人都期望在不陷入統獨泥掉的思考下,為台灣找尋新出路,至少能嘗試以新的觀點,重新建構台灣未來的秩序。
不幸的是,國民黨在忙於權力遊戲的競逐上,少了這份觀照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與企圖心。在野黨固然還不足以推出相當實力的候選人與國民黨抗衡,但在選戰過程中,足以逼迫國民黨重新思考政策合理性。國民黨如果不能預作準備,這場「世紀末選戰」就很可能是國民黨命運的分水嶺;國民黨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躊躇,相信台灣老百姓也沒有多少耐心可以等待。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