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推動技高新課綱的台師大機電系主任鄭慶民說,技高學生既要跟普高學生一樣讀一般科目,又要修習各群科的專業科目,導致新課綱很難一步到位,僅能逐步落實。
技高課程分部定及校訂兩種。部定必修原先是81至106學分,伸縮範圍達30學分,以因應各別需要。但新課綱將部定必修學分增加到111至136學分,新增30學分必修,是最大變革。
另外,現行的課綱,僅有群科專業科目15至30學分,新課綱特別新增各專業群科15至30學分的「技能領域」,總計部定專業及實習學分提高到45至60學分,以強化學生實作技能,培育符合市場所需的就業力。
依工作需求設計課程 培養就業力
不可諱言,長久以來,多數技高為了學生升學需要,將重點擺在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的考試科目。例如機械學群的部定專業科目為製圖實習、機械力學等計七科,但非考科根本不受青睞,幾乎都於高三開設機械力學進階或機件原理精讀等課程,以補強應考能力,背離提升技能專業的宗旨。
全教總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表示,新課綱將回歸「務實致用」,特別重視實作能力,將技能領域放到部定必修科目,強制學校開設不同的技能領域。
現行的99課綱專業及實習科目,應修習80學分以上,其中包含30學分以上的實習科目及格。而新課綱將實習科目應及格學分數增至45學分以上。
做為技高新課綱前導學校的三重商工校長林清南以經驗指出,各校不用擔心,各群科都有技能領域的課綱,可依據學生畢業從事相關工作所需能力來設計課程。
又如高雄岡山農工,農業、家政是該校優勢,校長陳香妘表示,家政群的新課綱技能領域有三種選擇(整體造型、服裝實務、生活應用技能領域),衡量所有條件後,岡山農工決定以生活應用技能為重點,對接到嬰幼兒照護等就業市場,「學生不必再像過去一樣,包山包海,什麼都要學了。」
其次,新課綱也提高彈性學習時間的學分數。過去雖設定零至八節的彈性教學時間,多數都被拿來補強考科,「九成以上學校幾乎都是零,」林金財說,新課綱規定彈性學習時間6至12節,強制三年至少要有六節課。
由於彈性時間沒有課程表,難以處理。經技高反應後,新課綱列出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讓學校彈性使用。
再來,過去以「單科」為導向的教學已不符時代所需。鄭慶民舉例,以前念機械的可以不懂電學,但自動化、工業4.0時代來臨,機、電都要懂,僅懂單一技術的「單能工」很快會被淘汰。
因此,新課綱規定學校須開設跨領域課程及多元選修,且規定多元選修課必須1.2至1.5倍。
其實,早在95暫綱、99課綱執行時,技高就有選修課,但多數只給教育機關檢查,雖有多門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卻永遠只開特定科目,學生只能選這些科目,讓「選修」變成「必選修」。
林金財說,以前學生沒選擇權,學校開什麼課就上。以後學校會像提供自助餐,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菜色,藉此做到多元學習,朝「一生一課表」發展。
課程、學習鬆綁 發展核心素養
新課綱執行後,技高課程會百花齊放。例如台北技高的機械科跟台中技高的機械科,開設的課程就不同。由於台中是精密機械重鎮,機械科會以工具機課程為主,台北則以自動控制為重點,連結各自的周邊產業需求。但新課綱要落實,困難也不少。今年技高才開始有26所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且各縣市的選修、學籍電腦整合系統尚未建立,多數學校僅能土法煉鋼,人工記錄處理選修與學籍問題。
甚至,連教室都可能不夠。一位技高老師說,新課綱規定選修課要開1.2至1.5倍,很多商科的教室根本不夠。還有多位老師協同上課的鐘點費、行政、會計問題也要解決,才能順利推動多元選修。
而且技職體系非常複雜,每所學校的屬性、資源又不同,甚至有些學校僅有單一學群的幾個科別,開設跨領域課程是一大挑戰。
到底將來的跨領域課程會長成怎樣?本刊以三重商工與岡山農工為例,說明他們如何因應。
三重商工不含綜合職能班及體育班,共有機械科、汽車科、板金科、製圖科、模具科、國際貿易科、商業經營科、資料處理科、應用外語科9科,每年級18班,全校約2200位學生。
學生人數中等規模,且橫跨機械、動力機械、商業、外語四大學群,設計跨領域課程相對容易。因此採同校跨群、同群跨科及同科跨班,由淺到深設計跨領域課程。何謂同校跨群?三重商工教務主任謝嘉聰指出,主要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其他學群。例如工業實務讓商業群、外語群學生在高二上修讀;而商業實務則是讓工業群的學生在高二上修習。其次是同群跨科。例如機械學群的模具科可開「基礎模具」課讓同群的製圖科、機械科、板金科的學生上;板金科也可以為製圖科、機械科開設一門「基礎板金」課。
再來是培養某一項精深技能的「同科跨班」課程。以汽車科為例,學生可選擇「噴射引擎實習」,將來出社會即可從事汽修工作,如果選「汽車板金與塗裝」,則可往車體板噴維修發展。
總括而言,新課綱勾勒出技高治學理念和願景,就是課程、學習鬆綁,發展核心素養,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陳香妘樂觀說,12年國教新課綱是玩真的,只要學校、老師願意一起來做,就能達成適性揚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