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國小自然老師呂秉修笑說,這裡的學生自主意識很高,不太像許多小朋友不敢表達自我。
原因是,這所近百年大校,近兩年進行教育翻轉,成果慢慢浮現。九年一貫課綱實行時,本就希望國小能發展特色課程,龍山國小不例外,因校園樹木花草種類多元,即以「校園植物解說員」為特色課程,從小一開始,分不同階段建立課程目標。
比如說,小一進來要做「班樹選拔」,老師會帶著小朋友解說校內植物,由同學選出代表性的樹。小六則要成為植物解說員,每個同學都要成為導覽員,認識校內所有樹種與知識。「然而,小朋友還是不知為何要認識校樹?為何要選班樹,不能選班花?」龍山國小校長陳思玎說,特色課程的本意是要小孩多元學習,但小朋友仍只有一種特色課可選,長久實施難免僵化,淪為為了教學而教學。
龍山國小兩年前重新設計特色課程,將12年國教素養導向精神,融入日常教學情境。例如,小學二年級所在的校樓「群英樓」過於老舊,防震係數低,今年暑假將拆除,於是全校動起來,由各個老師進行跨領域共備課程,邀請校外建築師到校內指導做建築模型,再由每班小朋友進行主題式討論,發展各種對校園新建築的歷史保留,或是未來校園藍圖。
一改老師一步一步教,這次由學生為主角,讓他們討論未來校園該長什麼樣子,於是就看見校園多出水池造景、大操場旁還有小操場,整間學校綠意盎然,變得靈活有創意,更「高級」。過去倘由老師耳提面命,往往過於務實呆板,課發會老師林柏妤比著老師先行試做的模型說:「你看,老師做的就是呆板的學校,學生的反而好看,」她笑說。
教法翻轉 老師跟著換腦袋
另一方面,老師也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紀念舊大樓,就有朋友自編紀念歌,敲水桶邊唱,還有小朋友自搭帳篷,說要在帳篷裡陪校舍說話睡覺。陳思玎說,12年國教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學生是主角。
去年校慶,老師要求學生跑班宣傳。但小朋友納悶,在校內宣傳大家都知道的事,很奇怪。老師就問:「你覺得該怎麼做?」小朋友提出應該到校外宣傳。「大家就做海報,在大馬路旁趁著紅燈,對著來車舉海報喊口號,」林柏妤說,這對老師很挑戰,因為以前都是例行公事,現在反而被小朋友拉著跑,在馬路旁喊,老師也是會不好意思。
教育翻轉對老師的衝擊不只如此。過去校慶都有校慶舞,由各班導師指導,方法是看影片學跳舞,孩子跳不好,會被指責。但這次校慶,老師則要自己學跳舞,「很多老師才發現,原來跳舞這麼難,」小朋友也一直疑問,跳校慶舞意義何在?因此全校決定由小朋友自己編舞,以一個八拍為單位,慢慢拼湊班上的舞蹈,讓校慶變的更加多元。
實際上,教育的翻轉,老師也要跟著換腦袋,然而,老師怎麼肯跟著做?關鍵在老師社群。「我們把老師分做好幾個社群,進度慢的我們鼓勵,那些年輕的、想衝的,就全力支持,」陳思玎說。兩年規劃後,龍山國小以「自主學習」「行動關懷」「知識實踐」為學習核心,教學成果已深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