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常會有人向你建議:「多補充蛋白質,幫助成長又促進新陳代謝」、「加胡蘿蔔素的比較好,可以預防癌症」、「試試看卵磷脂,好像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症」、「聽說吃魚油有助於減少動脈血管硬化」、「聽說……」。
即使半信半疑,你可能還是會姑且試之,「反正,多補充點營養總是沒錯的吧!」
這些營營成分或多或少都有根據,但是,你到底需不需要這些營養?
從市面上流行的健康食品有來,大多部是人體需要、或是對人體有正面功效的成分,例如蜂王乳中的胺基酸,是生物體的主要原料,可以使蛋白質更容易被腸胃吸收;卵磷脂(Lecithin)屬油脂成分之一,是脂酸、甘油、膽素的化合物,為腦、神經組織、肝、腎、心臟等細胞的必要物質;魚油含大量n-3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所含的EPA、DHA可使血液凝固及血小板凝集的功能減低,防止動脈硬化及血栓發生。
傳統的補品如人參及靈芝,所含的多醣體有阻止癌細胞作用的功能;而許多飲品中添加的B-胡蘿蔔素(Beta Carotene)則是維生素A的先質,為抗氧化營養素之一,研究報告指出可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發生。
雖然健康食品所訴求的這些成分,都是有助人體的營養素,「但是這些成分只能做到預防,整沒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空軍總醫院營養師李慧菁指出。一項調查顯示,使用健康食品的人當中,六成以上是為了增進健康、補充營養,其中更有一半以上的人,目的就是預防及治療疾病,但健康食品不是藥品,只能預防,沒有藥品的快速療效。
飲食均衡最重要
要補充多少營養素,也需視個人體質狀況而定。例如蛋白質雖然可以調節生理機能,但對於腎病變的人而言,過量的蛋白質反而會成為腎臟的嚴重負擔;而富含鈉鉀離子的綠藻,也不適宜有心臟疾病的人。
李慧菁分析,健康食品不是無效,而是因牽涉個人體質的差異性,成效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在服用前,最好先抽血、做健康檢查,確知自己身體的生化值,並請教營養師,針對個人需求來選擇。
除了因人而異,營養也絕不足可以無限制地補充。已有研究指出,攝取過多的維生素A,會發生肝脾腫大、掉髮、骨關節疼痛的症狀;維生素D過量,會發生尿毒症等中毒情形;維生素C過多,可能導致腎結石;而吃了極高量的B-胡蘿蔔素,也會有手腳皮膚變黃的副作用。
當你考慮要買哪些、買多少健康食品時,榮總營養室主任章樂綺提出最基本的考量點:除非有特殊營養需求的人,否則只要飲食均衡,並不需要其他健康食品的補充,因為健康食品中的營養成分,都是來自大然食物的萃取、提煉,食物才是真正的營養源。經營健康食品直銷的如新公司總經理周由賢也直言,他並不鼓勵大量食用健康食品,「營養品只是添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營養素來源」。
食物中的營養隨手可得:卵磷脂可從大豆、黃豆、蛋黃、油脂獲得,如大豆卵磷脂中,三五%的成分就是大豆油;魚油的攝取來自深海魚類,如沙丁魚、鮭魚、旗魚、秋刀魚等;B-胡蘿蔔素主要蘊藏在紅黃色的蔬果及深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波菜、紅蕃薯、柳橙、蘋果、芒果等。
和B-胡蘿蔔素同為主要抗氧化劑的還有維生素E及維生素C,維生素E可從橄欖、蘆筍、肉類、多葉蔬菜中獲得;含維生素C較多的是柑橘類水果、草莓、花椰菜及多葉蔬菜。相較於多半只含單一營養素的健康食品,「食物的營養更多元化」,李慧菁表示。
兩千五百年前,希臘醫學教師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就曾說過:「你的食物就是你的醫藥。」想要身體健康,不妨先從每日三餐開始做起,均衡飲食雖是老話一句,卻是永遠不變的健康圭臬。